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湿疹
首页上一页678910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浸润性癌和导管癌不是同一种疾病,浸润性癌是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导管癌是乳腺癌的组织学来源分类。
浸润性癌指癌细胞突破乳腺导管或小叶的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多种亚型。导管癌则特指癌细胞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分为非浸润性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属于导管癌的一种进展形式,具有更强的侵袭性和转移倾向。
导管原位癌属于癌前病变阶段,癌细胞尚未突破导管基底膜,治愈率接近100%。当导管原位癌进展为浸润性导管癌时,癌细胞获得侵袭能力,可能通过淋巴管或血管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或远处器官。从治疗角度看,导管原位癌通常仅需局部手术切除,而浸润性导管癌需根据分期联合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案。
乳腺肿瘤的诊断需结合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性质。建议40岁以上女性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或钼靶筛查,发现乳房肿块、乳头溢液或皮肤橘皮样改变时及时就诊。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避免过量饮酒有助于降低乳腺癌发病风险。
乳腺癌扩散到淋巴可通过药物镇痛、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及手术引流等方式消肿止痛。淋巴转移通常伴随局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需结合病理分期制定个体化方案。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轻度疼痛,阿片类药物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适用于中重度疼痛。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联合使用普瑞巴林胶囊。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及消化道反应,疼痛评估工具辅助调整剂量。
局部放疗能有效缩小转移淋巴结体积,常用20-30Gy分次照射。治疗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轻淋巴管压迫,约60%患者疼痛显著缓解。常见副作用包括皮肤灼伤、乏力,需配合保湿护理。
紫杉醇注射液联合卡铂注射液是常用方案,通过杀灭循环肿瘤细胞减少淋巴浸润。治疗周期通常为4-6次,需预防骨髓抑制和过敏反应。化疗敏感者2-3周期后淋巴结体积可缩小50%以上。
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注射液阻断信号传导,联合帕妥珠单抗注射液增强疗效。治疗前需进行心功能评估,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输液反应。靶向药物能特异性抑制淋巴结转移灶生长。
对药物难治性淋巴水肿可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配合加压包扎和康复训练。严重病例需联合淋巴静脉吻合术改善回流,术后需终身穿戴压力袖套预防复发。
日常需保持患肢抬高避免负重,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低盐饮食控制水肿,每日记录臂围变化。康复训练以轻柔伸展为主,避免红外线理疗等热刺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淋巴结状态,出现新发疼痛或肿胀加重需及时就诊调整方案。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治疗耐受性,可参加乳腺癌患者互助小组获取支持。
乳腺癌手术后伤口不愈合可通过局部清创护理、负压伤口治疗、抗生素治疗、生长因子应用、二次缝合手术等方式处理。伤口不愈合可能与感染、营养不良、糖尿病、术后护理不当、放射治疗史等因素有关。
定期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液有助于创面清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覆盖无菌敷料,避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糖尿病患者需加强血糖监测,高血糖会显著延缓愈合进程。护理时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
采用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该技术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减少组织水肿,增加局部血流灌注,适用于深度创面或渗出较多的伤口。治疗期间需每日检查装置密封性,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
若存在明显感染需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见用药包括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等。放射治疗后的患者更易发生耐药菌感染,可能需要联合用药。用药期间须监测肝肾功能。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可刺激上皮细胞增殖,加速创面再上皮化。适用于慢性溃疡或经久不愈的表浅创面,需在清创后均匀涂抹于创面。合并血管病变者需配合改善微循环药物,如胰激肽原酶肠溶片。
对于组织缺损较大的伤口,可能需要手术修复。术前需评估全身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皮瓣移植适用于放射治疗后伤口,可选用背阔肌皮瓣或腹直肌皮瓣。术后需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皮瓣下积血。
术后恢复期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量不低于1.5克/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鱼肉、蛋清、乳清蛋白粉等易吸收蛋白来源。维生素C每日补充200-300毫克有助于胶原合成,可通过猕猴桃、鲜枣等食物获取。避免吸烟及被动吸烟,尼古丁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愈合。伤口愈合前避免游泳、桑拿等浸水活动,沐浴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建议每周复查伤口情况,若出现渗液增多、异味或发热需立即就医。
孕妇肠痉挛可通过热敷腹部、调整饮食、适度活动、补充水分、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肠痉挛可能与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等症状。
用温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下腹部,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每次持续15-20分钟。热敷能放松肠道平滑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痉挛性疼痛。注意避免温度过高或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若伴有阴道出血或宫缩需立即停止。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少量多餐,每日可分5-6次进食。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香蕉、苹果等水果,有助于调节肠道蠕动。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再平卧。
在非疼痛期进行缓慢散步或孕妇瑜伽,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轻柔活动可促进肠管蠕动,帮助气体排出。避免久坐或突然改变体位,如起身时应先侧卧再缓慢坐起。若腹痛加剧需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每日饮用35-40毫升/公斤体重的温开水,可分8-10次摄入。适量饮用生姜红枣茶或薄荷茶,有助于缓解胃肠痉挛。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餐前30分钟及餐后1小时内减少液体摄入,防止胃酸稀释影响消化。
若症状持续可咨询医生,必要时使用匹维溴铵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调节肠道功能的药物。严重痉挛可能需注射间苯三酚注射液缓解平滑肌痉挛。禁止自行服用止痛药,尤其是妊娠早期应严格避免非甾体抗炎药。
孕妇肠痉挛期间应保持规律作息,每日保证7-8小时睡眠,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肠管的压迫。注意观察腹痛性质变化,如出现持续绞痛、呕吐、发热或阴道流血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就医。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儿发育状况,避免过度焦虑情绪影响胃肠功能。
肾动脉狭窄可通过药物治疗、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外科手术、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肾动脉狭窄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等原因引起,可能表现为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腰部疼痛等症状。
药物治疗适用于轻度肾动脉狭窄或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可帮助控制高血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有助于减轻血管收缩;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压,避免药物副作用。
血管成形术通过导管扩张狭窄的肾动脉,改善血流。该手术创伤小,适用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或局限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血管再狭窄,需配合抗血小板药物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预防血栓。血管成形术对肾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适应症。
支架植入术在血管成形术基础上放置金属支架维持血管通畅,适用于严重狭窄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病例。常用药物涂层支架可降低再狭窄概率。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血管超声。支架植入能有效改善肾缺血,但对弥漫性病变效果有限。
外科手术包括肾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肾自体移植,适用于复杂病变或支架治疗失败者。手术可彻底重建肾动脉通路,但创伤较大,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术后需预防感染,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外科手术长期通畅率较高,是药物和介入治疗无效时的选择。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低盐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等。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低于5克,减少加工食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生活方式干预能辅助延缓疾病进展,需与医疗措施配合实施。定期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肾动脉狭窄患者应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及血管影像学检查,遵医嘱规范用药。日常注意低脂低盐饮食,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出现头晕、水肿等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者需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延缓血管病变进展。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