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皮肤科 > 皮肤性病科 > 湿疹
湿疹反复发作可通过保湿护理、避免刺激、药物治疗、光疗、调整生活方式等方式改善。湿疹通常由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过敏原接触、免疫异常、微生物感染、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
湿疹...
身上长类似湿疹的东西可能是湿疹,也可能是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或银屑病等皮肤疾病。湿疹通常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水疱伴瘙痒,可能与遗传、环境刺激、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怀孕一个月全身长红色疹子可能与妊娠期皮肤生理变化、过敏反应、妊娠特异性皮炎等因素有关。妊娠期激素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皮肤敏感,接触过敏原或衣物摩擦可能诱发皮疹,妊娠痒疹或妊娠类天疱疮等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哺乳期宝宝患干性湿疹需注意皮肤保湿、避免刺激、调整喂养方式、监测过敏原和及时就医。干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和瘙痒,可能与遗传、环境干燥、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
...
宝宝身上突然起小红点可能是由湿疹、痱子、过敏反应、蚊虫叮咬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皮肤护理、外用药物、抗过敏治疗等方式缓解。
湿疹可能与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宝宝脸上湿疹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氧化锌软膏、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他克莫司软膏等药物。湿疹可能与遗传、过敏、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红斑、丘疹、瘙痒等症状。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
宝宝耳朵湿疹抹药后哭可能与药物刺激、皮肤破损、过敏反应、疼痛不适或心理恐惧等因素有关。建议家长观察局部皮肤变化,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部分湿疹药膏含有激素或抗菌成分...
哺乳期宝宝长湿疹时,母亲一般需要适当忌口。湿疹可能与母亲饮食中的过敏原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有关,常见需限制的食物包括牛奶、鸡蛋、海鲜等高致敏性食物。若湿疹症状轻微,母亲可尝试逐步排查过敏原;若症状严重或反复发作...
腿上有一块很干的皮有点痒可通过保湿护理、避免刺激、药物治疗、就医检查等方式缓解。该症状通常由皮肤干燥、接触性皮炎、湿疹、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
皮肤干燥是常见诱因,建议...
手心起红点特别痒可能由接触性皮炎、汗疱疹、手癣、湿疹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等方式治疗。
接触洗涤剂或金属等致敏物质导致,表现为红斑...
首页上一页12345 ... 10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妊娠期甲亢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抗甲状腺药物、β受体阻滞剂、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妊娠期甲亢通常由格雷夫斯病、妊娠剧吐、甲状腺结节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孕周选择个体化方案。
轻度甲亢孕妇需保证充足休息,避免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每日热量摄入增加300-500千卡。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缓解心悸手抖症状,建议选择低强度运动如散步,每次不超过30分钟。妊娠期代谢率升高可能导致体重增长过快,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胎儿发育情况。
丙硫氧嘧啶片适用于妊娠早期,该药胎盘通过率较低,可能减少胎儿甲状腺肿风险。甲巯咪唑片可用于妊娠中晚期,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血常规。药物治疗期间每2-4周复查促甲状腺激素水平,目标将游离甲状腺素维持在正常上限1/3范围。药物过量可能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胎动减少、胎心率减慢等症状。
普萘洛尔片可短期用于控制心动过速,使用周期通常不超过2周。该类药物可能影响胎盘血流灌注,长期使用可能增加胎儿生长受限风险。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及宫缩情况,出现宫缩频繁或胎动异常应立即停药。β受体阻滞剂不与抗甲状腺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但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
妊娠期禁用放射性碘131治疗,该疗法可能导致胎儿甲状腺永久性损伤。意外接受照射后需立即评估胎儿甲状腺功能,妊娠12周后接触可能引发胎儿甲状腺肿。哺乳期妇女接受治疗后需暂停母乳喂养,放射性物质可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该疗法仅作为产后甲亢复发的备选方案。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适用于药物过敏或甲状腺肿大压迫气管的孕妇,最佳手术时机为妊娠中期。术前需用碘剂准备减少甲状腺血供,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手术可能导致早产或流产,需在具备新生儿抢救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术后替代治疗需将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在0.3-2.5mIU/L范围。
妊娠期甲亢患者应每周测量血压脉搏,出现视物模糊或头痛需警惕甲亢危象。分娩后6-8周需复查甲状腺功能,约5%格雷夫斯病患者可能出现产后甲状腺炎。母乳喂养期间丙硫氧嘧啶片剂量应控制在150mg/日以下,服药后3小时再哺乳。保持膳食中锌硒等微量元素摄入,有助于维持甲状腺激素合成稳定。
甲亢眼突可通过生活干预、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甲亢眼突通常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自身免疫异常、眼眶组织炎症、眼眶脂肪增生、眼外肌增粗等因素引起。
甲亢眼突患者需避免吸烟,吸烟可能加重眼部症状。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缓解眼部不适。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减少眼睛疲劳。饮食上限制碘的摄入,避免食用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甲亢眼突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可用于减轻眼眶炎症。利尿剂如环孢素软胶囊可能有助于缓解眼部症状。使用人工泪液如玻璃酸钠滴眼液缓解眼部干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胶囊。
对于中重度甲亢眼突患者,可考虑眼眶放射治疗。放射治疗通过抑制眼眶内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减轻眼球突出和眼肌增粗。治疗前需全面评估眼部情况和全身状况。放射治疗通常需要多次进行,效果可能逐渐显现。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视力变化和眼部反应。
严重甲亢眼突患者可能需要眼眶减压术,通过扩大眼眶容积缓解眼球突出。眼睑退缩矫正术可改善眼睑闭合不全和外观。斜视矫正术用于治疗因眼外肌增粗导致的复视。手术时机通常选择在甲状腺功能稳定和眼部病变静止期。术前需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中医认为甲亢眼突多与肝火上炎、阴虚阳亢有关,可采用清热泻火、滋阴降火的中药治疗。常用方剂有龙胆泻肝汤、知柏地黄丸等。针灸治疗选取太阳、攒竹、风池等穴位可能有助于缓解症状。耳穴压豆疗法对部分患者症状有改善作用。中药熏蒸眼部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甲亢眼突患者应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和眼部情况,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揉搓或按压眼球,外出时可佩戴墨镜防护。保持室内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缓解眼部干燥。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用眼。饮食宜清淡,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维生素B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黄连素对胆囊炎的治疗效果有限,通常不作为主要治疗药物,见效时间因人而异。胆囊炎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方案,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胆囊炎分为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结石阻塞胆管引起,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进行抗生素治疗或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多为长期胆囊结石或反复发作的胆囊炎症导致,症状相对较轻,但可能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黄连素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能对轻度胆囊炎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但无法替代抗生素或手术治疗。
胆囊炎的治疗效果和见效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患者体质、治疗方案等。急性胆囊炎通常需要数天至数周的治疗才能缓解症状,慢性胆囊炎可能需要长期管理。黄连素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药物,其见效时间难以明确界定,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使用药物延误病情。
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减少胆囊负担。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若出现腹痛、发热等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胆囊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手术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36岁得糖尿病并不可怕,但需要积极控制血糖以预防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管理病情。
早期发现糖尿病并及时干预,能够显著延缓疾病进展。36岁患者通常身体机能较好,对治疗反应更敏感,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药物治疗,多数患者血糖可控制在理想范围。年轻患者更易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培训,有利于长期血糖监测和用药依从性。这个年龄段患者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若能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出现视网膜病变、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会明显下降。
部分36岁糖尿病患者可能存在胰岛功能快速衰退的情况,这类患者血糖波动较大,需要更频繁的监测和更严格的治疗方案。年轻患者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可能影响血糖控制效果,增加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风险。妊娠期糖尿病病史或家族遗传史的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更快,需要更早启动强化治疗。少数患者可能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异常,这类情况需要多指标综合管理。
建议36岁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每3-6个月进行并发症筛查。饮食上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保证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降糖方案,可选用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或胰岛素注射液等药物。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对血糖的影响。出现多饮多尿加重、体重快速下降或反复感染等情况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