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神经内科 > 内科 > 眩晕症
头晕眩晕可能与神经系统问题有关,但更常见于耳部疾病、心血管异常、精神心理因素或药物副作用。主要诱因包括前庭功能紊乱、血压波动、焦虑抑郁以及颈椎病变。
耳石症或梅尼...
头晕和眩晕可通过症状特点、伴随表现、诱发因素、持续时间等进行区分。头晕主要表现为头昏沉感或平衡失调,眩晕则伴随天旋地转的错觉。
头晕多为头重脚轻或行走不稳,无旋转感;...
头晕和头昏是两种不同的症状,头晕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或旋转感,头昏则多为头脑不清醒或昏沉感。
头晕可能与内耳疾病、脑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恶心、呕吐等症状,可遵医嘱使...
贫血会导致头晕。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可能由缺铁、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头晕是贫血的常见症状之一。
缺...
老年人晕厥可能由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脑血管疾病、低血糖、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晕厥是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的意识丧失,需结合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体位性低...
复发性晕厥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神经调节手术等方式治疗。复发性晕厥通常由血管迷走性晕厥、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心源性晕厥、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
反射性晕厥是指由特定诱因触发神经反射导致短暂意识丧失的综合征,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和颈动脉窦综合征等类型。
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反射性晕厥类型...
反射性晕厥可能由迷走神经反射亢进、体位性低血压、颈动脉窦过敏、剧烈疼痛、情绪应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体位、避免诱因、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心理干预等方式缓解。
反射性晕厥是指由特定诱因触发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属于功能性晕厥范畴。主要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等类型。
血管迷走性晕厥...
12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10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乳腺癌晚期通常难以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与分子分型、转移范围、治疗反应等因素相关。
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目标以控制病情进展和缓解症状为主。激素受体阳性患者对内分泌治疗较敏感,生存期可达3-5年;HER2阳性患者采用靶向联合化疗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至4年以上;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但免疫治疗等新疗法使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2年。骨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3年,内脏转移患者通常为1-2年。年龄较轻、体能状态良好、转移灶局限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好。规范化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可提升20%以上生存获益,疼痛控制、营养支持等对症处理能有效维持生活质量。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复查,每3个月评估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变化。日常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适度进行柔和的运动锻炼,避免感染和过度疲劳。心理支持对改善治疗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可参与专业心理咨询或病友互助小组。
冠状动脉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心脏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
冠状动脉病的核心病因是冠状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粥样斑块,斑块破裂可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吸烟会直接损害血管功能,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脂质代谢异常。长期精神紧张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血管痉挛。
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常在体力活动时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程度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心肌梗死时会出现持续剧烈胸痛伴冷汗、濒死感。部分患者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牙痛、上腹痛,女性更易出现乏力、气促等非疼痛症状。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能直接显示血管狭窄程度。运动负荷试验通过监测心电图变化判断心肌缺血。心脏超声可评估心室壁运动异常,冠脉CT能无创检测血管钙化情况。心肌酶谱检查对心肌梗死有确诊价值,血脂检测有助于评估风险因素。
药物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扩张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放置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建立侧支循环。心脏康复训练能改善心肺功能,心理干预可缓解焦虑情绪。
控制血压血糖在目标范围,戒烟限酒降低血管损伤风险。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深海鱼类和橄榄油,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脂指标,肥胖者需减轻体重。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避免血管痉挛,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应激反应。
冠状动脉病患者需长期规范用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片应急。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应立即就医,术后患者要定期复查冠状动脉情况。日常避免突然剧烈运动,洗澡水温不宜过高,保持排便通畅减少腹压增高。家属应学习心肺复苏技能以备急用。
心肌炎通常可以治好,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能够痊愈,少数重症患者可能遗留心脏功能异常。心肌炎是心肌的炎症性疾病,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轻度心肌炎患者通过充分休息和营养支持,配合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治疗,心肌损伤可逐渐修复。急性期需限制体力活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监测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部分患者需使用辅酶Q10片、维生素C注射液等营养心肌药物,或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改善能量代谢。
暴发性心肌炎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循环支持治疗。这类患者恢复后可能需长期服用盐酸曲美他嗪片等改善心肌代谢药物,定期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遗留扩张型心肌病等后遗症。
心肌炎患者康复期应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腌制食品。可适当进食富含钾离子的香蕉、橙子等水果,有助于维持心肌细胞电稳定性。恢复运动需循序渐进,初期以散步为主,3-6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建议每3个月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有无心律失常复发。
心脏不舒服伴随出汗可能由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焦虑症、低血糖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测、心理评估等方式诊断。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心肌缺血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痛、心悸、出汗等症状。需完善冠脉造影检查,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改善血流。日常需低脂饮食并避免剧烈运动。
心律失常可能与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常出现心慌、头晕、冷汗等症状。动态心电图可明确类型,医生可能开具普罗帕酮片、胺碘酮片、地高辛片等抗心律失常药。需限制咖啡因摄入并定期监测心率。
心力衰竭可能与高血压、心肌病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夜间盗汗。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估心功能,常用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培哚普利片等药物减轻心脏负荷。日常需控制饮水量并低盐饮食。
焦虑症发作时可能因自主神经紊乱出现心前区不适、手抖、冷汗等症状。心理量表评估结合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可确诊,医生可能建议帕罗西汀片、劳拉西泮片、丁螺环酮片等药物配合认知行为治疗。规律作息和深呼吸训练有助缓解症状。
低血糖可能与糖尿病用药过量、空腹运动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心慌、颤抖、冷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快速血糖检测可确诊,立即进食含糖食物后症状多能缓解。糖尿病患者需随身携带糖果并规律监测血糖。
心脏不适伴出汗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保持安静,记录症状发作时间与诱因。避免自行服用药物,所有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日常注意监测血压血糖,保持情绪稳定,适度进行有氧运动。若症状反复出现或加重,须尽快至心血管内科就诊完善检查。
刚出生的宝宝测听力一个耳朵不过关可能是单侧听力筛查未通过,可能与耳道堵塞、中耳积液或先天性听力损失等因素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需在出生后42天内复筛,复筛仍未通过需转诊至听力诊断中心进一步检查。
耳道堵塞是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常见原因。胎脂、胎粪或羊水残留可能暂时堵塞外耳道,影响声波传导。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出生后数日内自行清除,复筛时多可恢复正常。家长可观察宝宝对声音的反应,如拍手、摇铃等,但避免自行清洁耳道。
中耳积液也可能导致筛查未通过。新生儿咽鼓管功能未完善,分娩时的羊水或分泌物可能滞留中耳腔,形成传导性听力障碍。多数情况下积液会在1-2个月内吸收,期间需预防上呼吸道感染。若持续存在,可能需耳鼻喉科医生评估是否需鼓膜穿刺。
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需要重点关注。可能与遗传因素、宫内感染或围产期缺氧有关,表现为内耳或听神经发育异常。这类情况需通过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等确诊,确诊后6个月内干预效果较好。家长需注意宝宝对高频声的反应,如是否对电话铃声无反应。
筛查环境干扰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测试时周围噪音、宝宝哭闹或仪器探头放置不当都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建议选择宝宝安静睡眠时复筛,确保测试环境符合标准。家长不必过度焦虑,但须按时完成复筛流程。
家长应记录宝宝日常对声音的反应情况,包括突然声响时的惊跳反射、睡眠中对呼唤的觉醒反应等。避免让宝宝接触二手烟和噪音环境,哺乳时保持头高位以防中耳炎。按医嘱完成所有复查,确诊听力损失后应及时配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评估,同时开始语言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减少对语言发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