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普通内科 > 内科 > 肝炎
乙肝患者是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人群,包括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硬化或肝癌等终末期肝病患者。HBV感染状态主要有无症状携带、慢性肝炎急性发作、肝纤维化、肝硬化等发展阶段。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多数感染者可通过规范管理控制病情,少数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接触不会传染。
乙肝病毒携带者若肝功能正常且...
乙肝表面抗体和抗原可以同时存在,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乙肝病毒感染的不同阶段或疫苗接种后。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物,阳性结果提示存在乙肝病毒感染。乙肝表面抗体是机体针对乙肝病毒产生的保护性...
肝炎病可能传染,主要取决于肝炎类型,传染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非传染性肝炎如脂肪肝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则不会传染。
甲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
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过度担忧。乙肝病毒感染后的病情发展主要与病毒复制活跃度、免疫系统状态、肝脏基础健康、规范治疗等因素有关。
乙肝病毒DNA载量低且肝功能正常者,通...
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引发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原因有生食污染食物、饮用不洁水源、接触感染者排泄物、卫生习惯不良等。
食用被病毒污...
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存在差异,我国属于乙型肝炎中高流行区。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我国曾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国家之一。随着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普及,儿童感染...
大三阳和小三阳都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大三阳和小三阳是乙肝病毒感染的两种不同状态,大三阳通常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小三阳则表示病毒复制减弱,传染性相对较低。
...
预防乙型、丙型、丁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避免血液暴露、安全性行为、规范医疗操作等方式实现。肝炎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等。
乙型肝炎可...
抗病毒治疗通常无法完全清除乙肝病毒,但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乙肝治疗目标主要有控制病毒载量、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硬化进程、降低肝癌风险。
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
首页上一页12345 ... 8下一页末页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糖尿病可能会遗传给宝宝,但遗传概率和类型有关。1型糖尿病遗传概率较低,2型糖尿病受遗传因素影响更明显。孕期血糖控制、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后代患病风险。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性仅占发病因素的10%-15%。即使父母一方患病,子女遗传概率通常不超过5%。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早期饮食结构等可能触发免疫异常。孕期保持血糖稳定、避免接触已知的1型糖尿病触发因素有助于降低风险。
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显著,直系亲属患病会使子女发病概率提升至30%-40%。这种类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基因密切相关,但肥胖、缺乏运动等后天因素同样关键。母亲妊娠期患糖尿病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胎儿代谢编程,导致子女儿童期出现胰岛素抵抗。规范的孕期血糖监测和体重管理能有效阻断这种跨代传递。
妊娠期糖尿病虽属暂时性血糖异常,但未规范控制时会增加子女未来肥胖和代谢综合征风险。这类孕妇产后转为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需持续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夫妇进行孕前咨询,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遗传风险,孕期配合营养师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新生儿期注意监测血糖和生长发育指标。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期通常为1-5年,具体生存时间与肿瘤分期、病理类型、治疗反应及个体差异有关。
非小细胞肺癌的生存期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患者通过手术联合辅助治疗可能获得较长生存期,1期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局部进展期患者采用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延长生存期至2-3年。晚期患者以全身治疗为主,靶向治疗敏感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年以上,而广泛转移者生存期通常不超过1年。腺癌对靶向药物反应较好,鳞癌则更依赖传统化疗。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方案。营养支持、疼痛管理和心理干预对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保持规律随访,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复查。日常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接触二手烟和空气污染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维持合理体重。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必要时可咨询临床营养师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出现咳嗽加重、咯血或骨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月经量少且颜色发黑可能由内分泌失调、宫腔粘连、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损伤、贫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
长期熬夜或精神紧张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表现为月经量减少、经血氧化后颜色加深。伴随症状可能包括乳房胀痛、情绪波动等。可遵医嘱使用黄体酮胶囊、戊酸雌二醇片等药物调节周期,同时需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
多次人工流产或宫腔操作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形成粘连组织阻碍经血排出。典型症状为月经量骤减、经期腹痛加剧,经血因滞留宫腔氧化呈黑色。确诊需通过宫腔镜检查,轻度粘连可放置宫内节育器预防复发,重度需行宫腔粘连分离术。
雄激素水平异常升高会抑制卵泡发育,导致月经稀发且经血颜色异常。患者常伴有多毛、痤疮、肥胖等症状。治疗需结合二甲双胍片降低胰岛素抵抗,配合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调节激素水平,同时需控制体重指数在正常范围。
反复宫腔感染或结核性子宫内膜炎会造成内膜修复障碍,使月经量持续减少。可能伴有下腹坠痛、异常阴道分泌物等症状。需进行子宫内膜活检明确诊断,急性期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慢性病变需联合雌孕激素序贯治疗促进内膜再生。
长期铁摄入不足或慢性失血会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经血因含氧量降低呈现暗黑色。伴随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确诊需检查血常规,可服用琥珀酸亚铁片配合维生素C片促进铁利用,日常增加动物肝脏、菠菜等富铁食物摄入。
建议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改善盆腔血液循环,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减肥。经期注意腹部保暖,饮用红糖姜茶有助于经血顺畅排出。若症状持续3个月经周期未缓解,或出现剧烈腹痛、发热等异常表现,需立即至妇科进行超声检查和性激素六项检测。日常记录月经周期变化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肺结节可通过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切除、中医调理、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肺结节可能与感染、炎症、肿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咳嗽、胸痛、咯血等症状。
对于直径小于8毫米的肺结节,若无恶性特征,通常建议每3-6个月进行低剂量CT复查。随访期间需观察结节大小、形态变化,动态评估风险。磨玻璃样结节或实性结节增长缓慢时,可能属于良性病变,但需持续监测避免漏诊。
感染性肺结节可遵医嘱使用盐酸莫西沙星片抗细菌感染,伊曲康唑胶囊治疗真菌感染,醋酸泼尼松片控制炎性反应。结核性结节需规范服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疗程通常需6个月以上。用药期间须监测肝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
高度怀疑恶性或直径超过10毫米的肺结节,可能需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或楔形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确诊为肺癌时,需扩大切除范围并行淋巴结清扫。术后需进行病理分型以指导后续放化疗方案,早期手术干预可显著提高五年生存率。
气滞血瘀型肺结节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痰湿蕴结型适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针灸选取肺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疏通经络,配合艾灸提升正气。中药调理需持续3个月以上,期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评估疗效。
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减少厨房油烟吸入。每日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增强肺功能。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饮食增加白萝卜、百合、银耳等润肺食材,限制烧烤、腌制品摄入。
肺结节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胸部CT,观察期间出现咳血、持续胸痛需立即就诊。术后患者需按医嘱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定期肿瘤标志物检测。保持均衡饮食与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焦虑。冬季注意防寒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合并慢阻肺或哮喘者需同步控制基础疾病。
面瘫可通过针灸、中药汤剂、推拿、穴位敷贴、拔罐等方式治疗。面瘫通常由风寒侵袭、气血不足、风热犯表、痰湿阻络、肝阳上亢等原因引起。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瘫的常用方法,通过刺激面部穴位如地仓、颊车、阳白等,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师操作,根据病情选择补泻手法,风寒型可配合艾灸,风热型需避免热刺激。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局部酸胀感,属于正常反应。针灸疗程通常需10-15次,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隔日1次。
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风寒袭表可用牵正散加减,风热犯络可选银翘散化裁,气血不足者适用补阳还五汤。常用中药包括白附子、全蝎、僵蚕等祛风通络药,黄芪、当归等补益气血药。中药需煎煮后温服,避免与辛辣食物同服。服药期间可能出现轻微头晕或胃肠不适,症状持续需及时复诊调整方剂。
推拿通过揉捏、点按等手法作用于面部肌肉和穴位,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揉法、抹法等,重点刺激患侧额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等表情肌分布区域。推拿力度需轻柔,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肌肉损伤。可配合远端取穴如合谷、足三里等增强疗效。建议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将中药粉末如马钱子、白芥子等用姜汁或醋调成糊状,敷贴于太阳、下关等穴位。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发挥祛风散寒作用,敷贴时间以4-6小时为宜,出现皮肤灼热感应立即去除。过敏体质者需先行小面积试用。冬季可配合红外线照射增强药效,夏季需防止汗液浸湿敷料。每2日更换1次,5次为1疗程。
在患侧面部及背部膀胱经走罐或留罐,能祛风散寒、活血化瘀。面部宜选用小号火罐,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避免负压过大导致皮肤瘀紫。背部可配合走罐手法,沿督脉和膀胱经反复推拉。治疗后可出现局部潮红,属正常现象。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治疗间隔至少2天,5次为1疗程。
面瘫患者治疗期间需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吹,外出可佩戴口罩。饮食宜清淡温软,忌食生冷辛辣,可适量食用生姜、葱白等辛温食材。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睡前可用热毛巾敷脸促进血液循环。急性期需减少面部表情活动,恢复期可对着镜子做抬眉、闭眼、鼓腮等肌肉训练。若出现眼睛闭合不全,需使用眼药水预防角膜炎。治疗2周未见改善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