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问答
首页 > 健康问答 > 儿科 > 儿科学 > 惊厥
张晓伦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小儿胸外科
支修益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胸外科
闵宝权 副主任医师
神经内科
心肌缺血吃什么药
孕妇能游泳吗
毛囊炎用什么药
牙齿出血是什么原因
科普文章
生活问答
2020-11-1057813次浏览
2020-11-1055608次浏览
2020-11-1059645次浏览
2020-11-1055890次浏览
2020-11-1058929次浏览
麻杏石甘汤加减可用于治疗风热犯肺型肺炎,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使用。该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组成,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发热、咳嗽、痰黄黏稠等症状的肺炎患者。
麻杏石甘汤基础方含麻黄6-12克、杏仁9-12克、生石膏15-30克、炙甘草6-9克。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石膏清泄肺热,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常根据证候加减:痰热重加黄芩、桑白皮;咳嗽剧烈加紫菀、款冬花;气喘明显加葶苈子、紫苏子。
适用于风热袭肺或表寒里热证,常见于肺炎早期。典型表现为发热恶风、咳嗽气促、痰黄黏稠、口渴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需与风寒束肺证(痰白清稀、恶寒无汗)及痰热壅肺证(高热烦渴、痰黄稠黏)相鉴别。
现代研究显示该方可抑制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临床多用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辅助治疗,常与抗生素联用。使用前需经血常规、胸片等检查明确诊断,重症肺炎或出现呼吸衰竭者需配合西医抢救措施。
风寒表证无汗者禁用;脾胃虚寒腹泻者慎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调整麻黄用量;孕妇需医师评估风险。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若出现心悸、恶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一般用药3-5天可见发热减退、咳痰减轻。若服药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咯血等表现,提示病情进展,需及时改用静脉抗生素或住院治疗。恢复期可配合百合固金汤等养阴清肺方剂调理。
使用麻杏石甘汤期间应每日监测体温、呼吸频率等指标,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温水稀释痰液。饮食宜选择梨汁、枇杷等润肺食材,避免冷饮刺激气道。若咳嗽持续超过2周或痰中带血,需复查胸片排除其他肺部疾病。中药汤剂建议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不可擅自加大剂量。
白化病目前无法通过中医或其他医学手段彻底治愈,但中医可辅助缓解部分症状。白化病是一种先天性黑色素合成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毛发及眼睛的先天性色素缺失,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改善体质等方式辅助管理症状。
中医认为白化病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有关,治疗上可能采用补益肝肾、调和气血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当归补血汤等,帮助改善部分患者的体质状态。对于皮肤光敏感问题,中医可能建议使用具有光保护作用的草药外敷,如白芷、防风等煎汤外洗,但需注意避免日光直接暴晒。部分患者伴随的视力问题,中医可能通过针灸刺激相关穴位,如睛明穴、攒竹穴等,辅助缓解视疲劳。
现代医学证实白化病与TYR、OCA2等基因突变相关,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西医主要通过物理防晒、视觉辅助工具等对症处理,严重眼部病变可能需要手术矫正。中医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替代现代医学的基础防护措施。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严格做好防晒措施,避免紫外线引发的皮肤癌风险。
白化病患者需终身做好防晒护理,外出时使用物理遮挡及高倍数防晒霜,佩戴防紫外线墨镜。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A、E的食物如胡萝卜、坚果等,但需注意营养均衡。建议患者避免盲目尝试偏方,定期到正规医院随访,由中西医结合专业团队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支持。
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
冠状动脉狭窄可能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闷、胸痛等症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硝酸甘油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
冠状动脉痉挛可能与吸烟、寒冷刺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绞痛、心律失常等症状。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尼可地尔片、盐酸维拉帕米片等药物。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吸烟。
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能与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悸、气短等症状。心肌耗氧量增加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心肌耗氧量增加患者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血栓形成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血栓形成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华法林钠片等药物。血栓形成患者应定期复查凝血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瑞舒伐他汀钙片、非诺贝特胶囊、依折麦布片等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控制饮食,减少脂肪摄入。
心肌缺血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熬夜。心肌缺血患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心肌缺血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心肌缺血患者若出现胸痛持续不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牙合创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咬合不适、牙齿松动、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等。
牙合创伤可能导致咬合时出现不适感,患者可能感到牙齿之间有异常接触或压力分布不均。这种不适感可能在咀嚼食物时尤为明显,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进食。牙合创伤引起的咬合不适通常与牙齿排列不齐或修复体不合适有关,长期存在可能导致牙齿磨损或牙周组织损伤。
牙合创伤可引起牙齿松动,这是由于异常咬合力长期作用于牙齿,导致牙周膜和牙槽骨受到损伤所致。牙齿松动程度可从轻微晃动到明显位移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牙齿脱落。牙齿松动通常伴随牙周炎症,检查时可发现牙周袋加深和牙龈红肿等症状。
异常咬合力可导致牙龈组织逐渐退缩,暴露出更多牙根表面。牙龈退缩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增加牙齿敏感和根面龋的风险。牙合创伤引起的牙龈退缩通常呈局部性,多发生在承受过大咬合压力的牙齿周围,可能伴随牙龈边缘变薄和颜色改变。
长期牙合创伤可导致牙槽骨进行性吸收,表现为牙齿支持组织丧失。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高度降低,骨小梁结构改变。牙槽骨吸收可能从局部逐渐扩展,严重时影响相邻牙齿的稳定性。骨吸收程度与创伤持续时间和咬合力大小密切相关。
牙合创伤可能引发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表现为关节区疼痛、弹响或张口受限。异常咬合关系可改变下颌运动轨迹,增加关节盘和周围肌肉的负担。长期未纠正的牙合创伤可能导致慢性颞下颌关节病,影响咀嚼功能和面部对称性。
对于牙合创伤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并纠正异常咬合关系。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使用软毛牙刷和牙线清洁牙齿。避免咀嚼过硬食物,减少牙齿负担。出现明显症状时应及时就诊,通过咬合调整、正畸治疗或修复手段改善咬合关系。适当进行面部肌肉放松练习,有助于缓解颞下颌关节不适。
荨麻疹可能引发过敏性紫癜,但概率较低。过敏性紫癜属于血管炎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荨麻疹患者若出现皮下出血、关节肿胀等表现,需警惕过敏性紫癜,建议及时就医排查。
荨麻疹与过敏性紫癜均属于过敏相关疾病,但发病机制不同。荨麻疹主要由组胺释放导致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风团和瘙痒;过敏性紫癜则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小血管炎,造成皮下出血。两者可能因共同诱因(如感染、食物过敏)先后发生,但荨麻疹直接进展为过敏性紫癜的情况较少见。典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出现四肢对称性紫红色皮疹、膝关节或踝关节肿痛,部分伴有腹痛或血尿。
极少数严重荨麻疹患者可能因剧烈搔抓导致皮肤毛细血管破裂,出现瘀点样皮损,易与过敏性紫癜混淆。但此类情况属于机械性损伤,并非真正的血管炎性病变。若荨麻疹患者同时出现非搔抓部位的紫癜、关节症状或消化道出血,需通过血常规、尿常规、免疫学检查等明确是否合并过敏性紫癜。
荨麻疹患者应避免已知过敏原,如海鲜、花粉等,发作期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胶囊等抗组胺药物控制瘙痒。一旦出现紫癜、关节肿痛等症状,须立即就诊风湿免疫科或皮肤科,过敏性紫癜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维生素C片等药物改善血管通透性,严重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日常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血管损伤,观察尿液颜色变化以监测肾脏受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