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科 > 心胸外科

食管裂孔疝术后的复查

|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问题描述:
食管裂孔疝术后的复查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曹广
曹广 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

食管裂孔疝术后需定期复查,复查项目主要有胃镜检查、上消化道造影、胸部CT、食管测压和24小时pH监测。

1、胃镜检查:

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下端和贲门区域的愈合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复发疝囊或吻合口狭窄。术后1个月首次复查可评估手术效果,此后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胃镜能发现早期黏膜病变。

2、上消化道造影:

通过口服造影剂进行X线检查,动态观察贲门位置及造影剂通过情况。可判断疝囊是否复发、胃底折叠位置是否移位。术后3个月建议首次造影复查,对吞咽困难患者可提前检查。

3、胸部CT检查:

CT能清晰显示膈肌缺损修复状态,评估胸腔内有无胃组织疝入。对于巨大裂孔疝或合并肺部症状者尤为重要。术后6个月常规复查,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需立即检查。

4、食管测压:

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测食管蠕动功能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评估抗反流屏障重建效果。术后3-6个月复查可量化手术疗效,对持续反酸患者具有诊断价值。

5、24小时pH监测:

通过鼻腔置入pH电极,记录24小时食管酸暴露情况。是评估反流控制效果的金标准,适用于术后仍有典型反流症状者。检查前需停用抑酸药物7天。

术后饮食应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过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6周内禁止弯腰、提重物等增加腹压动作。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规律有氧运动如步行可促进胃肠蠕动,但术后3个月避免仰卧起坐等腹部用力动作。出现持续胸痛、呕吐或体重下降需及时就诊。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老人心脏供血不足怎么办

老人心脏供血不足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心脏供血不足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如燕麦、菠菜、苹果等。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清淡,有助于降低血脂,减轻心脏负担。 2、适度运动:选择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是心脏供血不足的重要诱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降糖药、降脂药,如阿托伐他汀、二甲双胍、氨氯地平等。 4、药物治疗:心脏供血不足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硝酸甘油、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心率,改善心肌供血。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些手术可以重建血流通道,恢复心肌供血,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老人心脏供血不足的护理需结合饮食、运动、药物等多方面干预。饮食上应注重低盐低脂,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坚果等。运动需根据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同时,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