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1次阅读
胆管炎引起发烧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胆道引流、解热镇痛、补液支持、手术干预等方式处理。胆管炎通常由细菌感染、胆道梗阻、免疫功能低下、胆结石、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
细菌感染是胆管炎发热的主要原因,需根据血培养或胆汁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可覆盖常见胆道病原体,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对革兰阴性菌有效,甲硝唑注射液针对厌氧菌感染。使用前需排除药物过敏史,治疗期间监测肝功能。
2、胆道引流
对于合并胆道梗阻的患者,经皮经肝胆管穿刺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能快速降低胆道压力。ERCP联合支架置入既可解除梗阻又便于胆汁培养,PTCD适用于高位胆管梗阻。引流后需观察胆汁性状变化,保持引流管通畅。
3、解热镇痛
体温超过38.5℃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临时退热,布洛芬缓释胶囊兼具抗炎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适用于无出血倾向患者。注意解热药可能掩盖病情进展,使用不宜超过3天,期间需配合病因治疗。
4、补液支持
发热伴随体液丢失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严重感染可输注人血白蛋白提高胶体渗透压,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补液速度应根据心肺功能调整,监测尿量及中心静脉压。
5、手术干预
对于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嵌顿等需急诊手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创伤较小,开腹胆肠吻合术适用于反复发作患者。术前需控制感染性休克,术后注意胆瘘和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胆管炎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选择低脂流质饮食减轻胆道负担,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毒素排泄。恢复期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避免油腻食物及酒精刺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观察体温波动及腹痛变化,若出现寒战高热或黄疸加深需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