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4次阅读
褥疮伤口有腐肉时需及时清创并配合抗感染治疗。处理方式主要有机械清创、酶解清创、敷料引流、药物辅助和手术干预。
1、机械清创
使用无菌镊子或纱布清除松散坏死组织,适用于腐肉边界清晰且无活动性出血的伤口。操作前需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创后覆盖银离子敷料预防感染。若腐肉与健康组织粘连紧密,禁止强行剥离。
2、酶解清创
涂抹胶原蛋白酶软膏等溶痂药物,通过生物酶分解坏死组织。适用于深度溃疡或机械清创困难的情况,需每日换药并观察腐肉溶解情况。使用期间可能出现局部刺痛感,需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
3、敷料引流
选用藻酸盐敷料或含碘敷料吸收渗液,保持创面适度湿润。敷料应完全覆盖腐肉区域,每1-2天更换一次。当敷料颜色变绿或散发异味时提示感染可能,需立即就医。
4、药物辅助
遵医嘱使用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等抗感染药物。深部感染需联合口服头孢呋辛酯片,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禁止自行使用双氧水等刺激性消毒剂冲洗伤口。
5、手术干预
对累及肌肉或骨质的IV期褥疮,需行坏死组织切除术联合负压引流。术后每日观察皮瓣血运,2周内避免压迫手术区域。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愈合。
护理期间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使用减压垫分散骨突处压力。每日检查伤口周围皮肤温度及颜色变化,补充鱼油、维生素C等营养素。若腐肉清除后创面持续扩大或出现发热,需警惕骨髓炎等并发症,应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卧床患者建议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平整无褶皱,大小便后及时清洁会阴部皮肤。
玉米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胃肠道不适、呼吸道反应等。玉米过敏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接触史、消化功能紊乱、交叉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荨麻疹、腹痛腹泻、喘息等症状。
1、皮肤症状
玉米过敏最常见的皮肤反应是荨麻疹,表现为皮肤突发红色风团伴剧烈瘙痒。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接触性皮炎,在皮肤接触玉米制品后出现局部红斑、丘疹或水疱。严重时可发生血管性水肿,表现为眼睑、口唇等疏松部位肿胀。皮肤症状通常在使用炉甘石洗剂、地奈德乳膏、氯雷他定片等药物后缓解。
2、消化道症状
摄入含玉米成分的食物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婴幼儿常见表现为拒食、哭闹不安和排便次数增加。慢性过敏可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出现交替性便秘与腹泻。症状较轻时可服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调节胃肠功能。
3、呼吸道症状
部分患者吸入玉米粉尘或烹饪蒸汽后会引发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痉挛,表现为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急性发作时需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沙丁胺醇气雾剂、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4、全身性反应
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全身循环衰竭症状。此类情况多发生在既往有严重过敏史的人群中,常由误食含玉米蛋白的加工食品诱发。需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注射液,并静脉输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急救药物。
5、交叉过敏反应
对玉米过敏者可能同时对小麦、水稻等禾本科植物蛋白产生交叉反应。部分患者接触花粉或草籽后症状加重,表现为季节性发作特点。此类情况建议进行过敏原筛查,可考虑使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等药物预防性控制。
玉米过敏患者应严格避免摄入玉米淀粉、玉米糖浆等加工食品成分,购买预包装食品时需仔细阅读配料表。建议随身携带抗过敏药物,出现严重反应时立即就医。日常饮食可选择小米、藜麦等替代谷物,烹饪时注意避免交叉污染。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有助于评估过敏程度变化,必要时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脱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