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1次阅读
肉芽肿在中医称为“痰核”或“瘰疬”,属于气血瘀滞、痰湿凝结所致的病理产物。
1、痰核
中医认为肉芽肿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导致肝郁气滞,痰湿内生,凝结成核。常见于皮下或黏膜处形成质地较硬的结节,可伴随局部红肿疼痛。治疗以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为主,常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消瘰丸等。外治可选用金黄散外敷或艾灸局部。患者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情绪稳定。
2、瘰疬
当肉芽肿呈串珠样多发于颈部淋巴结时,中医称为瘰疬。多因肺肾阴虚、虚火炼液成痰,或外感风热毒邪所致。表现为皮下结节推之可动、压痛不明显,后期可能破溃流脓。治疗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常用消瘰疬丸配合夏枯草膏。急性期可针刺肩井、曲池等穴位,慢性者可用火针疗法。需注意增强体质,预防外感。
3、积聚
深部组织或内脏的肉芽肿病变,中医归为“积聚”范畴。因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凝日久成块。病位在腹腔者可见腹部包块固定不移,在肺部者伴咳嗽咯痰。治疗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选用鳖甲煎丸或桂枝茯苓丸加减。可配合穴位贴敷或中药离子导入。患者应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忌食生冷黏腻食物。
4、阴疽
发生于会阴、腋窝等隐蔽部位的慢性肉芽肿,中医称为阴疽。多因湿热下注、气血壅滞所致,表现为深部硬结、皮色暗红、溃后难愈。治疗需清热利湿、托毒外出,内服仙方活命饮配合外用九一丹提脓祛腐。可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雷火灸疗法。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久坐湿热环境。
5、乳癖
乳腺部位的肉芽肿性病变,中医称为乳癖。常见于肝郁痰凝型体质,表现为乳房单发或多发结节,伴经前胀痛。治疗需疏肝解郁、化痰通络,用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可配合乳房按摩或中药热奄包外敷。调节情志,穿戴宽松内衣,经期避免生气。定期复查排除恶性病变。
中医治疗肉芽肿需辨证施治,结合体质调理。急性期以祛邪为主,慢性期注重扶正固本。饮食宜清淡,适当食用海带、牡蛎等软坚散结之品。避免抓挠挤压病灶,观察结节变化情况。若肿块增大迅速或破溃不愈,应及时中西医结合诊治。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导引术疏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