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5次阅读
肝内胆管结石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具体需根据结石大小、位置及并发症程度决定。肝内胆管结石可能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等症状。
针对无症状或轻微症状的肝内胆管结石,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等药物。熊去氧胆酸胶囊有助于溶解胆固醇类结石,消炎利胆片可缓解胆道炎症,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用于控制合并的细菌感染。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结石变化。
对于位于肝外胆管的结石,可采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石。该技术通过十二指肠镜直达胆管开口,用取石网篮或气囊清除结石,创伤较小。若合并胆管狭窄,可同期放置支架扩张。术后需短期留置鼻胆管引流,监测胆汁引流量及性状。
多发结石或合并肝叶萎缩者需行肝部分切除术,彻底清除病灶。常用术式包括肝段切除术、肝叶切除术,术中结合胆道镜探查残余结石。对于复杂性结石,可能需建立胆肠吻合通道以改善胆汁引流。术后需长期随访,预防胆管炎复发。
辅助治疗可选用疏肝利胆类中药,如茵陈蒿汤加减、胆宁片等。茵陈蒿汤能促进胆汁排泄,缓解胁痛腹胀;胆宁片含大黄、金钱草等成分,具有抗炎排石作用。需注意中药需辨证使用,避免与西药相互作用。
日常需低脂饮食,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多饮水促进代谢。规律进食可避免胆汁过度淤积,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肝胆循环。若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寒战高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应每3-6个月复查超声或CT,监测结石进展。饮食需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烹饪宜采用蒸煮方式。术后患者需按医嘱进行胆道冲洗护理,观察引流液颜色与量。若出现陶土样便或尿液颜色加深,提示可能存在胆道梗阻,需及时干预。
胆道闭锁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胆核素扫描、肝穿刺活检等方法诊断。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疾病,需早期确诊干预以避免肝功能损害。
医生会观察患儿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触摸腹部检查肝脏脾脏肿大情况。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陶土色大便,肝脏质地偏硬且体积增大。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胆汁淤积严重程度,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血液检测包括肝功能、胆红素、胆汁酸等指标。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伴谷氨酰转肽酶异常是特征性改变。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维生素K吸收障碍程度。血常规可能显示血小板减少等门脉高压征象。实验室数据能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排泄障碍情况。
腹部超声是首选无创检查,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发育情况,观察胆囊形态及胆汁充盈状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能三维重建胆道系统,准确判断胆管闭锁部位。部分病例需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直接观察胆管结构,但存在操作风险。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动态观察示踪剂经肝脏摄取和肠道排泄过程。胆道闭锁患儿示踪剂无法进入肠道,24小时后肠道仍无放射性显影。该检查对鉴别新生儿肝炎等疾病有重要价值,但需在黄疸初期进行。
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胆小管增生、胆汁淤积及门脉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活检能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为手术预后提供依据。但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通常在非侵入性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
确诊胆道闭锁后需在60天内完成葛西手术,术后需长期监测肝功能,给予脂溶性维生素补充。家长应记录患儿大便颜色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和肝功能,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母乳喂养者母亲需限制动物脂肪摄入,配方奶喂养应选择中链甘油三酯配方。术后出现发热、黄疸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