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急性胆囊炎疼痛可通过药物镇痛、解痉治疗、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手术干预等方式快速止疼。急性胆囊炎通常由胆囊结石梗阻、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胆道功能障碍、免疫因素等原因引起。
急性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剧烈,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感,但需注意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以免引起胃肠黏膜损伤。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排除胆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山莨菪碱注射液、间苯三酚注射液等解痉药物能松弛胆囊及胆道平滑肌,缓解胆绞痛症状。此类药物适用于结石或炎症导致的胆道痉挛性疼痛,使用后可能出现口干、心率加快等副作用。若合并青光眼、前列腺增生等疾病需谨慎使用,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急性期需立即禁食以减少胆汁分泌,必要时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该方法可降低胆囊收缩频率,避免结石进一步嵌顿加重炎症。待疼痛缓解后逐步恢复低脂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禁止摄入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等高脂食物。
严重呕吐或禁食患者需静脉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治疗可纠正脱水状态,促进毒素排出,同时为抗生素治疗提供给药途径。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
对于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坏疽或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可能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手术。急诊手术适用于发病72小时内无缓解或出现腹膜刺激征者,择期手术可在炎症控制后实施。术后需预防性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防止感染。
急性胆囊炎患者疼痛缓解后应长期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避免暴饮暴食。规律进食可减少胆汁淤积,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胆道蠕动功能。反复发作胆绞痛或发现胆囊结石者,建议定期进行肝胆超声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伴黄疸、寒战高热时须立即就医。
胆道闭锁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胆核素扫描、肝穿刺活检等方法诊断。胆道闭锁是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疾病,需早期确诊干预以避免肝功能损害。
医生会观察患儿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触摸腹部检查肝脏脾脏肿大情况。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伴陶土色大便,肝脏质地偏硬且体积增大。体格检查可初步判断胆汁淤积严重程度,但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病因。
血液检测包括肝功能、胆红素、胆汁酸等指标。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伴谷氨酰转肽酶异常是特征性改变。凝血功能检查可评估维生素K吸收障碍程度。血常规可能显示血小板减少等门脉高压征象。实验室数据能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汁排泄障碍情况。
腹部超声是首选无创检查,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发育情况,观察胆囊形态及胆汁充盈状态。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能三维重建胆道系统,准确判断胆管闭锁部位。部分病例需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直接观察胆管结构,但存在操作风险。
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动态观察示踪剂经肝脏摄取和肠道排泄过程。胆道闭锁患儿示踪剂无法进入肠道,24小时后肠道仍无放射性显影。该检查对鉴别新生儿肝炎等疾病有重要价值,但需在黄疸初期进行。
通过穿刺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见胆小管增生、胆汁淤积及门脉纤维化等特征性改变。活检能评估肝纤维化程度,为手术预后提供依据。但属于有创操作,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通常在非侵入性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
确诊胆道闭锁后需在60天内完成葛西手术,术后需长期监测肝功能,给予脂溶性维生素补充。家长应记录患儿大便颜色变化,定期复查超声和肝功能,避免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淤积。母乳喂养者母亲需限制动物脂肪摄入,配方奶喂养应选择中链甘油三酯配方。术后出现发热、黄疸加重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