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4次阅读
宫颈癌疫苗不能完全保证预防宫颈癌,但能显著降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风险。宫颈癌疫苗主要针对HPV16、18等高危亚型,可预防70-90%的宫颈癌病例,但仍有少数宫颈癌与HPV无关或由其他亚型引起。
目前上市的宫颈癌疫苗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均覆盖HPV16和18型。二价疫苗针对这两种高危型,四价疫苗增加HPV6和11型预防生殖器疣,九价疫苗额外覆盖HPV31、33、45、52和58型。接种后产生的抗体可有效阻断HPV感染,从而降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概率。疫苗保护效果与接种年龄相关,9-45岁女性接种均能获得保护,最佳接种时间为首次性行为前。完成全程接种后保护效力可持续10年以上,部分研究表明可能维持更长时间。
疫苗无法预防所有HPV亚型导致的宫颈癌,约10-30%的宫颈癌由非疫苗覆盖型别引起。部分宫颈癌与HPV感染无关,如腺癌等特殊病理类型。免疫抑制人群可能产生抗体不足,影响保护效果。已感染HPV的女性接种后对现有感染无治疗作用。疫苗不能替代宫颈癌筛查,定期进行TCT和HPV检测仍是必要措施。
建议适龄女性尽早接种宫颈癌疫苗,同时保持安全性行为、避免吸烟等危险因素。即使完成疫苗接种,25岁以上或有性生活的女性仍需每3-5年进行宫颈癌筛查。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排液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宫颈癌治愈率较高。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并适当运动有助于预防HPV持续感染。
没有同房时服用紧急避孕药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危害,但可能引起药物副作用。紧急避孕药主要用于无保护性行为后72小时内避孕,其成分可能引发恶心、头痛、月经紊乱等反应。
紧急避孕药的主要成分为左炔诺孕酮或米非司酮,通过抑制排卵、干扰受精卵着床发挥作用。未发生性行为时服用,药物仍会作用于内分泌系统,可能导致短期内激素水平异常。常见反应包括服药后3-5天内出现乳房胀痛、轻微腹痛,部分人会有阴道点滴出血,这些症状多可自行缓解。月经周期可能提前或推迟7-10天,尤其原本月经不规律者更易受影响。
极少数情况下,药物可能加重原有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持续月经失调,需妇科超声检查确认子宫内膜状态。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服药可能暂时影响激素水平,但通常1-2个月经周期后可恢复。重复多次服用紧急避孕药可能扰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导致后续数月月经紊乱,此时需监测基础体温和性激素六项。
建议保留药物包装说明书,记录服药后身体变化。若出现严重头痛、视物模糊或下肢肿胀应立即就医。日常可通过饮用温姜茶缓解恶心,用热敷减轻腹痛。三个月内避免再次服用紧急避孕药,有长期避孕需求者可咨询医生改用短效避孕药或避孕环。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激素水平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