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8次阅读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降压药物、血糖控制和定期监测等方式降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通常由胰岛素抵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肾脏损害和自主神经紊乱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干预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限制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2、降压药物常用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可能与肾脏保护、改善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心悸等症状。
3、血糖控制使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物控制血糖在目标范围;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维持在7%以下;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导致血管损伤。
4、定期监测每周测量血压2-3次,记录血压变化;每3个月检查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每年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血管病变程度。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出现视力模糊、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运动调节、药物管理等方式护理。糖尿病护理需综合管理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发生。
1、饮食控制: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定时定量进餐,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2、血糖监测:定期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血糖变化趋势,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运动调节:坚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避免空腹运动导致低血糖。
4、药物管理: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定期复诊评估疗效。
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足部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戒烟限酒,定期进行眼底、肾功能等并发症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