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6次阅读
艾滋病防治工作可通过宣传教育、高危行为干预、检测治疗和社会支持等方式开展。艾滋病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采取综合措施阻断传播途径。
1、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重点针对青少年、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开展性健康教育,消除歧视和污名化。
2、高危行为干预:推广安全套使用,开展吸毒人群针具交换和美沙酮维持治疗,减少血液和性接触传播风险。
3、检测治疗:扩大自愿咨询检测服务覆盖范围,对感染者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载量减少传播。
4、社会支持:为感染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医疗救助,保障其合法权益,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共用注射器、保证安全性行为,如发生高危暴露应及时进行阻断治疗,定期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潜伏期症状主要包括体重不增、反复感染、淋巴结肿大、发育迟缓等表现,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逐渐显现。
1、体重不增婴儿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或停滞,可能与HIV病毒影响营养吸收有关。建议家长定期监测生长曲线,及时就医评估。
2、反复感染出现持续性鹅口疮、肺炎或腹泻等反复感染,因免疫功能受损导致。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
3、淋巴结肿大颈部、腋窝等多处淋巴结持续肿大超过1厘米,提示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家长需避免挤压,配合医生完成CD4细胞计数等检查。
4、发育迟缓运动、语言等发育里程碑延迟,与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相关。需早期干预治疗,联合使用奈韦拉平等可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确诊HIV暴露的婴儿应定期进行核酸检测,6周龄起可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喂养建议选择配方奶粉替代母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