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罗阿丝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 1人回答 | 85次阅读

问题描述:
罗阿丝虫病是怎么引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陆海英
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罗阿丝虫病是由罗阿丝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斑虻叮咬传播。罗阿丝虫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易感性、疫区接触史、皮肤破损暴露、免疫功能低下、重复感染等因素有关。罗阿丝虫病通常表现为皮肤游走性肿块、眼部虫体移行、瘙痒、关节疼痛、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症状。

1、遗传易感性

部分人群因基因多态性对罗阿丝虫易感,可能与某些免疫相关基因缺陷有关。这类患者接触病原体后更易发病,但无须特殊药物治疗,建议加强防护避免进入疫区,出现症状后需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

2、疫区接触史

长期居住或往返于非洲热带雨林地区的人群,因频繁暴露于斑虻栖息环境而感染风险增高。疫区工作者应穿着长袖衣物并使用驱虫剂,若皮肤出现红色条索状隆起伴瘙痒,可能提示丝虫移行,需通过血涂片查找微丝蚴确诊。

3、皮肤破损暴露

皮肤存在伤口时接触疫区水源或土壤,可能直接感染丝虫幼虫。日常需保持皮肤完整性,野外活动后及时清洁。若发生感染可出现皮下结节,可遵医嘱使用乙胺嗪片或伊维菌素片进行驱虫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需联用阿莫西林胶囊。

4、免疫功能低下

艾滋病患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症状更严重,可能出现多系统受累。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需采用阿苯达唑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定期监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5、重复感染

疫区居民多次被携带幼虫的斑虻叮咬后,体内虫负荷量积累可导致慢性病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肿胀和淋巴管炎,需规范使用枸橼酸乙胺嗪颗粒进行全程治疗,严重者可出现象皮肿等不可逆损害。

预防罗阿丝虫病需避免进入非洲中西部流行区,必要时应做好防虫措施。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剂,住宿场所安装纱窗。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A和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牡蛎等,有助于维持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出现不明原因皮下肿块或眼部异常时,应立即到寄生虫病专科就诊,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什么是肿瘤的PD1免疫治疗

PD1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抗肿瘤的生物疗法,主要适用于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恶性肿瘤,治疗机制包括阻断PD1通路、恢复T细胞活性、抑制肿瘤免疫逃逸、延长患者生存期。

1、阻断PD1通路

PD1抑制剂通过结合免疫细胞表面的PD1受体,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信号,常用药物包括纳武利尤单抗、帕博利珠单抗、信迪利单抗。

2、恢复T细胞活性

治疗可重新激活被肿瘤微环境抑制的T细胞功能,增强其对癌细胞的识别杀伤能力,临床表现为肿瘤缩小或稳定。

3、抑制免疫逃逸

肿瘤细胞常通过高表达PDL1分子逃避免疫攻击,PD1治疗能阻断该通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炎等免疫相关反应。

4、延长生存期

相比传统化疗,PD1治疗可使部分晚期肿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疗效与肿瘤突变负荷、微卫星不稳定性等生物标志物相关。

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联合放疗或靶向治疗可能增强疗效,具体方案需由肿瘤科医生根据病理类型和基因检测结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