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消化内科

脾脏切除出现胰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问题描述:
脾脏切除出现胰瘘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赵勋吟
赵勋吟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副主任医师
脾切除术广泛应用于脾外伤、脾局部感染、良性的如血管瘤或恶性的如淋巴肉瘤肿瘤、囊肿、胃体部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等疾病。脾脏的解剖位置就在胰尾部,脾门的血管和胰腺的尾部密切相连,脾脏的动静脉就是在胰腺后缘处汇入脾脏的。所以很多时候切除脾脏的时候,特别是处理脾门的时候,会出现一并切除了少部分胰腺组织,导致胰管外露。如果结扎丝线脱落或者其他原因,就会导致胰瘘的发生。这种情况需要放置冲洗管,反复冲洗,并予以生长抑素抑制胰液分泌,可以治疗胰瘘这种并发症。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胃炎轻度肠化是什么意思

胃炎轻度肠化是指胃黏膜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出现类似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属于胃黏膜的适应性变化,通常与慢性胃炎长期存在有关。

胃炎轻度肠化是胃黏膜在长期炎症刺激下发生的组织学改变,胃黏膜上皮细胞逐渐被具有肠上皮特征的细胞替代。这种变化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胆汁反流、吸烟或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诱发。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人会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反酸等消化不良表现。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局部色泽改变或粗糙,病理活检可明确肠化程度。轻度肠化属于可逆性病变,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能逆转。

若肠化程度持续进展至中重度,或伴随异型增生,则可能增加癌变风险。长期未控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持续接触致癌物质、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可能加速病变进展。此时患者可能出现体重下降、持续腹痛、黑便等报警症状,胃镜下可见黏膜糜烂或结节样改变,需警惕癌前病变可能。

建议存在轻度肠化的患者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每1-2年检查一次。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高盐、腌制、烟酒等刺激性食物,规律进食并保持情绪稳定。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接受规范根除治疗,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等药物联合治疗。伴有明显症状时可短期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缓解不适,但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