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咽结合膜热主要由腺病毒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密切接触传播、季节交替、环境卫生不良以及基础疾病影响。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结膜充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腺病毒是咽结合膜热最常见的病原体,其中3型、4型、7型腺病毒与发病密切相关。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后,可侵袭咽部淋巴组织和结膜上皮细胞,导致局部炎症反应。临床常用更昔洛韦滴眼液、利巴韦林气雾剂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干扰素α2b喷雾剂局部治疗。
儿童、老年人或存在免疫缺陷者更易发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弱,病毒更易定植繁殖。建议家长注意加强营养补充,适当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剂,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病毒可通过患者眼部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流行。发病期间应隔离治疗,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后需用碘伏消毒液进行手部消毒。
春秋季气温变化剧烈时,人体呼吸道适应能力下降,病毒存活时间延长。此时需注意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可使用板蓝根颗粒等中成药预防。
合并过敏性结膜炎、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者,局部黏膜防御功能受损,更易继发腺病毒感染。针对基础疾病可选用氯雷他定糖浆抗过敏,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控制细菌感染,但需警惕药物过敏反应。
预防咽结合膜热需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避免用手揉眼。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患者使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深绿色蔬菜,保证每日饮水量。出现持续高热、眼部脓性分泌物等症状时,应立即到感染科或儿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