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肌腱症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肌腱症通常由慢性劳损、外伤、感染、代谢异常、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固定患处,使用支具或绷带限制关节运动,避免肌腱进一步损伤。慢性期可适当活动但需控制强度,减少重复性动作。日常可配合热敷促进血液循环,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超声波治疗通过高频振动缓解局部炎症,冲击波治疗能促进肌腱修复。低频电疗可减轻疼痛,红外线照射有助于改善微循环。治疗频率通常为每周2-3次,连续4-6周。康复训练应在专业指导下逐步恢复肌腱柔韧性。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可缓解疼痛和肿胀。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外用药可选择氟比洛芬凝胶贴膏或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涂抹患处。所有药物均需遵医嘱使用。
对于顽固性疼痛可采用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治疗,每年不超过3-4次。富血小板血浆注射能促进肌腱修复。注射后需保持24小时制动,避免感染风险。糖尿病患者需谨慎使用激素类药物。
肌腱断裂或严重粘连需行肌腱修复术,术后需石膏固定3-6周。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适用于合并滑膜炎者。术后康复包括被动活动、主动锻炼和力量训练,完全恢复需3-6个月。高龄患者需评估手术耐受性。
肌腱症患者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运动,选择低冲击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控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进行15分钟肌腱拉伸训练,使用护具保护易损部位。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