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8次阅读
新生儿恶心吐奶可能由喂养不当、胃食管反流、牛奶蛋白过敏、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等原因引起。
1. 喂养不当:喂奶姿势不正确或奶量过多可能导致新生儿胃部压力增高。建议家长采用45度角斜抱姿势喂奶,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避免立即平躺。
2. 胃食管反流:新生儿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可能出现胃内容物反流。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混悬液、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缓解症状。
3. 牛奶蛋白过敏:配方奶喂养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常伴随湿疹或腹泻。家长需更换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必要时使用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抗过敏治疗。
4. 幽门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会导致喷射性呕吐,需超声确诊。治疗方案包括幽门环肌切开术或腹腔镜手术,术前可静脉补充葡萄糖电解质溶液维持营养。
家长应记录呕吐频率与性状,避免过度喂养,喂奶后保持半卧位30分钟,若出现体重不增或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
体温37摄氏度不算发烧。正常体温范围在36-37.2摄氏度之间,体温波动主要与测量方式、昼夜节律、活动状态、测量误差等因素有关。
1、测量方式:腋温、口温、肛温测量结果存在差异,肛温最接近核心体温,通常比腋温高约0.5摄氏度。
2、昼夜节律:人体体温下午较早晨偏高,昼夜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下午测量可能显示较高数值。
3、活动状态:进食、运动、情绪激动可能导致体温暂时性升高,静息30分钟后复测可排除干扰。
4、测量误差:电子体温计需定期校准,水银体温计读数可能存在视差,测量时间不足也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建议选择同一时段静息状态下测量,若多次测量超过37.3摄氏度或伴随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