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小孩进食后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胃肠感染、食物过敏、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补液治疗、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1. 喂养不当进食过快、过饱或食物温度不适可能刺激胃肠。建议家长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馒头,避免强迫进食。
2. 胃肠感染可能与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有关,通常伴随腹泻、发热。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
3. 食物过敏牛奶蛋白、鸡蛋等常见致敏原可能引发呕吐。家长需记录饮食日记,必要时进行过敏原检测,回避可疑食物2-4周观察症状变化。
4. 胃食管反流可能与食管括约肌发育不全有关,表现为频繁吐奶、哭闹。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多潘立酮混悬液等药物,喂奶后保持竖抱体位。
持续呕吐超过24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护理期间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饮水。
体温37摄氏度不算发烧。正常体温范围在36-37.2摄氏度之间,体温波动主要与测量方式、昼夜节律、活动状态、测量误差等因素有关。
1、测量方式:腋温、口温、肛温测量结果存在差异,肛温最接近核心体温,通常比腋温高约0.5摄氏度。
2、昼夜节律:人体体温下午较早晨偏高,昼夜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摄氏度,下午测量可能显示较高数值。
3、活动状态:进食、运动、情绪激动可能导致体温暂时性升高,静息30分钟后复测可排除干扰。
4、测量误差:电子体温计需定期校准,水银体温计读数可能存在视差,测量时间不足也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建议选择同一时段静息状态下测量,若多次测量超过37.3摄氏度或伴随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等病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