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骨髓炎患者植入骨水泥通常有一定效果,可作为局部抗感染和骨缺损修复的辅助治疗手段。骨水泥常用于填充清创后的骨缺损区域,其释放的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繁殖,同时提供临时支撑作用。
骨水泥在骨髓炎治疗中主要发挥局部药物缓释功能。含抗生素的骨水泥能直接在病灶处维持高浓度药物,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羟基磷灰石骨水泥等材料还可促进新骨形成,适用于感染控制后的骨重建阶段。对于耐药菌感染或大面积骨缺损病例,骨水泥联合负压引流、皮瓣移植等综合治疗可提升疗效。部分患者需多次清创并更换骨水泥,以确保感染彻底清除。
骨水泥植入存在一定局限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骨水泥可能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少数患者会出现排异现象。儿童骨骼未闭合者需谨慎使用,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合并严重骨质疏松或活动性脓毒血症患者,需先控制全身情况再考虑骨水泥植入。部分病例术后可能出现骨水泥移位或继发感染,需密切随访观察。
骨髓炎患者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植入物松动。饮食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维生素D摄入,促进骨骼修复。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及影像学检查,评估感染控制与骨愈合情况。若出现红肿热痛或渗液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脊柱侧弯术后一般不属于残疾人范畴,术后功能恢复良好者通常不影响正常生活。脊柱侧弯手术主要针对脊柱结构性畸形,通过矫正和固定改善躯体平衡与功能。
脊柱侧弯术后是否构成残疾需结合术后功能评估。多数患者在规范康复训练后,脊柱稳定性、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可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术后早期可能出现暂时性活动受限,但通过物理治疗和肌肉锻炼,多数人能在3-12个月内恢复基本运动功能。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标准强调,残疾认定需基于身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参与度等多维度评估,单纯接受脊柱手术并不直接等同于残疾状态。
少数患者可能因术前畸形严重、神经损伤或术后并发症导致持久性功能障碍。如合并脊髓损伤引发下肢瘫痪,或术后假关节形成造成慢性疼痛影响行动能力,经专业机构评定可能符合残疾标准。但这种情况在规范手术和康复干预下发生概率较低,需通过医疗机构出具的功能障碍证明申请残疾鉴定。
术后应坚持佩戴支具保护脊柱,循序渐进进行核心肌群训练和姿势管理。定期复查脊柱X光片评估融合情况,避免剧烈扭转和负重活动。若出现持续疼痛或活动障碍,应及时到骨科或康复科就诊评估功能状态。日常注意保持正确坐姿和站姿,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游泳和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脊柱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