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腹泻持续一周以上可能由饮食不当、肠道菌群紊乱、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引起,需结合具体病因采取调整饮食、补充益生菌、抗感染治疗或免疫调节等措施。
1、饮食不当摄入生冷刺激食物或乳糖不耐受可能导致功能性腹泻,建议暂停乳制品并选择低渣饮食,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2、菌群失调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压力等因素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表现为腹胀伴腹泻。可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
3、细菌感染沙门菌或志贺菌感染常见发热、黏液脓血便,可能与不洁饮食有关。需粪便培养确诊后使用诺氟沙星等敏感抗生素治疗。
4、克罗恩病自身免疫异常引发的慢性肠道炎症,典型表现为反复腹痛腹泻伴体重下降。确诊需肠镜检查,治疗常用美沙拉嗪等氨基水杨酸制剂。
持续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应增加口服补液盐摄入,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若出现发热或血便需立即消化科就诊。
大便失禁可能由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炎症、老年性盆底肌松弛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手术、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1、括约肌损伤分娩撕裂或肛门手术可能导致括约肌结构破坏,表现为无法自主控制排便。轻度损伤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严重者需括约肌修复术。
2、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脊髓损伤会减弱直肠感知能力,常伴有下肢麻木。需控制原发病,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配合生物反馈治疗。
3、直肠炎症溃疡性结肠炎或放射性肠炎导致直肠敏感性增高,多伴随黏液血便。可选用美沙拉嗪栓剂、泼尼松口服,必要时行结肠切除术。
4、盆底肌退化老年人盆底肌群萎缩使控便能力下降,常见于多次分娩女性。建议进行提肛训练,严重者可考虑人工括约肌植入术。
日常需保持高膳食纤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定时排便训练有助于改善症状,出现持续失禁应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