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吃降压药后尿蛋白没了是怎么回事

| 1人回答 | 55次阅读

问题描述:
吃降压药后尿蛋白没了是怎么回事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吃降压药后尿蛋白消失可能与药物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有关,也可能提示原有肾脏病变得到控制。尿蛋白减少常见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的使用,这些药物通过改善肾小球内高压、减少蛋白漏出来发挥作用。

1. 药物保护作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依那普利片,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氯沙坦钾片、缬沙坦胶囊等药物,能选择性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力。这种机制可减少蛋白质从尿液中漏出,长期使用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等慢性肾脏病的进展。部分患者在用药1-3个月后可见尿蛋白定量下降。

2. 血压控制达标

高血压本身会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当收缩压持续超过140毫米汞柱时,尿中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服用降压药使血压稳定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后,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逐步恢复,蛋白尿随之减轻。这种情况常见于高血压肾损害早期患者,需配合低盐饮食和体重管理。

3. 原发病缓解

某些继发性高血压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在疾病活动期会出现大量蛋白尿。随着免疫抑制剂和降压药的联合治疗,肾脏炎症减轻后尿蛋白自然减少。此时需复查抗核抗体、补体等指标确认病情是否稳定,不可擅自停药。

4. 检测误差

尿蛋白检测受饮水、运动等因素影响,单次尿常规转阴可能为假阴性。建议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测确认。部分患者因服药后尿量增多导致蛋白浓度稀释,实际蛋白排泄量未真正减少。

5. 其他影响因素

合并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或SGLT-2抑制剂类药物时,这些药物本身也有降低尿蛋白作用。同时,严格限制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低于0.8克/公斤体重,减少剧烈运动避免直立性蛋白尿,都可能协同改善检测结果。

建议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监测血压晨峰现象。避免高嘌呤饮食加重肾脏负担,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若出现水肿或尿泡沫突然增多应及时就诊,警惕肾病综合征复发。长期服用降压药者需定期评估血钾和肌酐水平,根据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肾上腺瘤对身体有什么影响

肾上腺瘤对身体的影响可能包括激素分泌异常、血压波动、代谢紊乱、体重变化、情绪波动等。肾上腺瘤可能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失调、慢性炎症、肿瘤病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素替代、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1、激素异常:肾上腺瘤可能导致皮质醇、醛固酮、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引发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治疗上可通过药物如米托坦片、螺内酯片、美替拉酮片等调节激素水平,必要时进行肾上腺切除术。 2、血压波动: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或低血压。治疗上可通过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氢氯噻嗪片等控制血压,同时监测血压变化。 3、代谢紊乱:肾上腺瘤可能影响糖代谢、脂代谢,导致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等问题。治疗上可通过饮食控制如低糖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配合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方式改善代谢。 4、体重变化: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或减少,表现为肥胖或消瘦。治疗上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蛋白质摄入、减少高热量食物,配合适量运动如瑜伽、力量训练等方式控制体重。 5、情绪波动:激素分泌异常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导致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治疗上可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如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情绪,必要时使用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片、帕罗西汀片等。 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均衡饮食,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高盐高脂饮食;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激素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心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