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6次阅读
肝功能检查项目主要有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
1、谷丙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时,谷丙转氨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液中该酶水平升高。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等疾病均可引起谷丙转氨酶异常。该指标异常时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2、谷草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不仅存在于肝脏,还分布于心肌、骨骼肌等组织。该指标升高可见于肝脏疾病,也可见于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非肝脏疾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的比值有助于鉴别肝病类型,如酒精性肝病时该比值常大于2。
3、总胆红素
总胆红素是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的指标,包括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胆红素升高可见于溶血性疾病、肝细胞损伤、胆道梗阻等多种情况。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时也会出现暂时性胆红素升高,但通常2周内可自行消退。
4、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其升高主要提示胆汁排泄障碍。胆管结石、胆管癌、胰头癌等疾病可导致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的比值有助于判断黄疸类型,梗阻性黄疸时该比值常超过50%。
5、白蛋白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肾病综合征等均可导致白蛋白降低。白蛋白水平持续下降提示肝功能储备不足,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可能出现腹水、水肿等临床表现。
肝功能检查前需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停用可能影响结果的药物。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平时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饮酒,控制体重,合理用药以保护肝脏功能。对于慢性肝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肝功能,监测病情变化。
蜂窝织炎和脓肿是两种不同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病理特征主要区别在于组织受累范围和脓液积聚情况。蜂窝织炎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弥漫性炎症,而脓肿则是局部脓液积聚形成腔隙。
蜂窝织炎累及皮肤和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及皮下组织水肿,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血管扩张充血,但无明确边界。脓肿则局限在特定区域,周围形成由肉芽组织构成的脓腔壁,中央为坏死组织和脓细胞聚集,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清晰。
蜂窝织炎以急性化脓性炎症为主,组织学显示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分离,但无组织坏死液化。脓肿则表现为局部化脓性坏死,可见脓液由坏死组织、细菌、炎性细胞构成,周围有纤维组织包裹形成脓肿膜。
蜂窝织炎病原体在组织中弥散分布,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脓肿病原体集中在脓腔中央,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细菌,脓液培养阳性率较高。
蜂窝织炎表现为边界不清的红肿热痛,皮肤呈橘皮样改变。脓肿则表现为波动性肿块,中央可有脓头形成,穿刺可抽出脓液。超声检查蜂窝织炎显示组织增厚、回声增强,脓肿则显示液性暗区。
蜂窝织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氨苄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脓肿除抗生素外需切开引流,必要时使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
日常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外伤和搔抓。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应及时就医,蜂窝织炎患者需遵医嘱足疗程使用抗生素,脓肿患者引流后需定期换药。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需增强体质。治疗期间应抬高患肢,避免压迫感染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