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换心脏瓣膜有什么后遗症

| 1人回答 | 49次阅读

问题描述:
换心脏瓣膜有什么后遗症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能出现瓣周漏、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抗凝相关出血等后遗症。手术方式、瓣膜类型及个体差异均可能影响后遗症发生概率。

1、瓣周漏

人工瓣膜与自体组织贴合不良可能导致血液反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乏力。机械瓣更易发生早期瓣周漏,生物瓣则多见于远期退化。轻度渗漏可通过利尿剂改善症状,中重度需介入封堵治疗。术后定期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

2、血栓栓塞

机械瓣置换者需终身抗凝,血栓形成风险较高。脑栓塞可致偏瘫,冠状动脉栓塞引发心肌梗死。使用华法林需维持INR2-3,新型口服抗凝药如利伐沙班片适用于特定患者。突发肢体麻木或胸痛需立即就医。

3、心内膜炎

人工瓣膜易成为细菌附着灶,出现持续发热、新发杂音时需警惕。拔牙等有创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确诊后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曲松钠6周以上,严重感染可能需再次手术。

4、心律失常

术中心肌损伤或电解质紊乱可诱发房颤,表现为心悸、头晕。轻症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率,持续发作需胺碘酮注射液转复。术后心包积液压迫可能引起心动过缓,必要时需心包穿刺。

5、抗凝出血

华法林过量导致牙龈出血、黑便,严重者可发生脑出血。维生素K1注射液可逆转抗凝效应,消化道出血需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保护黏膜。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减少创伤。

术后需终身随访心脏彩超和凝血功能,保持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每日监测出血倾向,避免服用影响抗凝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循序渐进进行快走等有氧运动,出现胸闷气急立即就诊。生物瓣患者需关注瓣膜衰败症状,15-20年可能需二次手术。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检查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基因检查特点主要包括基因多态性分析、基因突变检测、家族遗传史评估、基因表达水平测定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 1、基因多态性分析:通过检测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如ACE、AGT、NOS3等基因,评估个体患高血压的遗传风险。基因多态性分析有助于了解个体对降压药物的敏感性,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2、基因突变检测:针对特定基因的突变进行检测,如KCNJ5、CACNA1D等,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或醛固酮增多症,进而引发高血压。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精准治疗。 3、家族遗传史评估:通过收集家族成员的血压数据和病史,评估高血压的家族聚集性。家族遗传史评估有助于识别高风险个体,早期进行干预和预防。 4、基因表达水平测定: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如REN、AGT等,了解基因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基因表达水平测定有助于揭示高血压的分子机制,为药物研发提供靶点。 5、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探讨基因与生活习惯、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如盐摄入、肥胖等对高血压的影响。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研究有助于制定综合防治策略,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因检查不仅有助于明确病因,还能为个性化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结合饮食调节、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压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