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肾内科

女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

| 1人回答 | 76次阅读

问题描述:
女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怎么治疗?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范芸
范芸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通过一般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血小板输注、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由病毒感染、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药物因素、脾脏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

1、一般治疗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防止出血。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西蓝花等,有助于改善体质。若存在活动性出血,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出血风险。

2、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线治疗药物,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瘀点、黏膜出血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醋酸泼尼松片、地塞米松片、甲泼尼龙片等,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3、免疫球蛋白治疗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急性出血或需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的患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4、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主要用于严重出血或需紧急手术的患者,可能与脾脏功能亢进有关,通常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症状。输注前需进行血小板配型,避免输血反应。血小板输注后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

5、手术治疗

脾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能与脾脏功能亢进有关,通常表现为长期血小板减少、反复出血等症状。手术方式包括传统开腹脾切除术和腹腔镜脾切除术,术后需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适量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预防贫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诱发疾病复发。若出现头痛、呕血、黑便等严重出血症状,需立即就医。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遵医嘱规范治疗,不可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胰腺炎肾衰竭怎么办?

胰腺炎合并肾衰竭需立即就医,治疗方式主要有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血液净化、控制感染、营养支持等。胰腺炎可能因胆道疾病、酒精刺激等因素诱发,肾衰竭可能与肾脏灌注不足、毒素积累有关,两者并存时需多学科协作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

急性胰腺炎发作期需完全禁食,通过鼻胃管引流胃液减少胰酶分泌。肾衰竭患者常伴恶心呕吐,胃肠减压可缓解症状。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或液体过载加重肾脏负担。

2、液体复苏

快速补充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胰腺微循环和肾脏灌注。根据中心静脉压、尿量调整输液速度,肾衰竭患者需严格控制输液量,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注射液。

3、血液净化

严重肾衰竭需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清除炎症介质和肌酐等毒素。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可联合血浆置换,同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中需监测凝血功能,防止滤器凝血。

4、控制感染

胰腺坏死合并感染需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等广谱抗生素。肾衰竭患者需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万古霉素。

5、营养支持

病情稳定后采用肠内营养,选择低脂配方的短肽型营养剂。肾衰竭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必要时补充复方α-酮酸片。静脉营养需选用肾病专用氨基酸注射液。

患者出院后需严格戒酒,低脂低蛋白饮食,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定期复查血淀粉酶、肌酐等指标,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腹痛、少尿等症状需及时返院,慢性肾衰竭患者需长期随访调整透析方案。胰腺炎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复发。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