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2次阅读
胃底增生性息肉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观察、调整饮食习惯等方式治疗。胃底增生性息肉通常由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酸刺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直径超过5毫米或伴有出血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常用方法有高频电切术和黏膜切除术,操作后需禁食并配合抑酸药物。
2、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采用四联疗法,可选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等药物,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
3、定期随访小于5毫米的无症状息肉可每6-12个月复查胃镜,随访期间若出现腹痛加重、黑便等异常需及时干预。
4、饮食调整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避免腌制及烟熏食品,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优质蛋白摄入,规律进食有助于胃黏膜修复。
日常需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合并慢性胃炎患者应持续监测胃黏膜变化,术后患者遵医嘱定期胃镜复查。
一个多月的宝宝便秘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补充水分、使用药物等方式缓解。便秘通常由喂养不当、胃肠功能未成熟、水分不足、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母乳喂养需确保母亲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配方奶喂养需按比例冲泡,奶粉过浓易导致便秘。
2、腹部按摩家长需在宝宝清醒时以脐周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每次5-10分钟,促进肠蠕动,每日可重复进行。
3、补充水分两次喂奶间可喂少量温开水,母乳喂养无须额外补水,配方奶喂养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
4、药物干预顽固性便秘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乳果糖口服溶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家长需严格遵循剂量。
若便秘持续超过3天或伴随呕吐、腹胀,家长需立即带宝宝就医排查先天性巨结肠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