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0次阅读
中医通常能治疗经前痛经,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温经散寒等方式缓解症状。痛经可能与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虚弱、肝肾亏虚、湿热瘀阻等因素有关,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艾灸、推拿、拔罐等方式干预。
1、中药内服
气滞血瘀型痛经可使用益母草颗粒、血府逐瘀口服液、元胡止痛片等活血化瘀药物,伴随经血暗紫、血块多等症状。寒凝血瘀型可选用艾附暖宫丸、少腹逐瘀颗粒、温经汤等温经散寒方剂,常见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等表现。用药需由中医师辨证开方,避免自行服药。
2、针灸疗法
针灸选取关元、三阴交、子宫等穴位,通过刺激经络调节冲任二脉气血运行。实证痛经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对原发性痛经有效率较高。治疗需由专业针灸师操作,经期量多者慎用。
3、艾灸调理
隔姜灸神阙穴或直接灸气海穴,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痛经,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每次灸15-20分钟,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连续治疗。阴虚火旺或湿热型痛经禁用此法。
4、推拿按摩
沿任脉推揉或点按八髎穴,配合摩腹手法可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自主按摩可每日顺时针揉腹100次,经前一周开始实施。注意手法轻柔,避免暴力按压。
5、拔罐疗法
在腰骶部膀胱经走罐或留罐,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血瘀型痛经可刺络拔罐,但体质虚弱者需控制拔罐时间和力度。皮肤破损、高热患者不宜采用。
中医治疗痛经期间需注意保暖腹部,避免生冷饮食,规律作息并保持情绪舒畅。建议记录月经周期和症状变化,配合适度运动如八段锦、瑜伽等改善体质。若痛经进行性加重或伴随异常出血,应及时就医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