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心血管内科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 1人回答 | 37次阅读

问题描述: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倪新海
倪新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主任医师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心脏彩超检查、心电图检查、心肌酶谱检查、心脏磁共振成像、心内膜心肌活检等。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疾病,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多项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心脏彩超检查

心脏彩超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方法,能够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查可发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增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射血分数降低。部分患者伴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心室壁运动普遍减弱。心脏彩超还可评估肺动脉压力,帮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2、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多种异常表现,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部分患者出现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传导阻滞等心肌损害表现。心电图异常虽非特异性,但结合其他检查结果有助于诊断。动态心电图监测可提高心律失常检出率。

3、心肌酶谱检查

心肌酶谱检查包括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程度。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酶谱可轻度升高,但通常低于急性心肌梗死水平。该检查有助于排除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病,同时可反映心肌病变活动性。需注意与心肌炎、心力衰竭急性加重等情况鉴别。

4、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脏磁共振成像能更精确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心肌纤维化等病理改变。延迟钆增强可显示心肌瘢痕分布,帮助鉴别缺血性与非缺血性心肌病。该检查对早期病变敏感度高,可发现亚临床期心肌损害。心脏磁共振成像还能评估预后和指导治疗。

5、心内膜心肌活检

心内膜心肌活检通过获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手段之一。病理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等改变。该检查有助于鉴别特异性心肌病,如心肌淀粉样变性、结节病等。由于有创性,通常在其他检查无法确诊时采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确诊后应限制体力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限制液体量防止水肿。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感染诱发心力衰竭。遵医嘱定期复查心脏功能,坚持服用改善预后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出现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什么病要装心脏起搏器

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疾病主要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伴晕厥、长QT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电活动异常,影响心脏泵血功能,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药物治疗效果有限时,需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维持正常心率。常用药物包括盐酸胺碘酮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托品注射液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其中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通常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这类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活动耐力下降,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心电图检查可明确诊断。治疗可选用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临时提升心率,但永久性解决方案仍需起搏器植入。

3、心动过缓伴晕厥

心动过缓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是起搏器植入的重要指征。这类患者心率常低于40次/分,可能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前驱症状。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变化。药物治疗如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可短期使用,但长期治疗依赖起搏器。

4、长QT综合征

长QT综合征患者QT间期延长,易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心脏骤停病史的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具有除颤功能的起搏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片是基础治疗药物,但部分患者仍需器械治疗。

5、慢性心力衰竭

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可通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改善心功能。这类患者多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下肢水肿。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在优化药物治疗如呋塞米片、螺内酯片基础上,CRT起搏器可显著改善预后。

安装心脏起搏器后需定期随访检查设备工作状态,避免强磁场环境,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起搏器移位,监测脉搏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及时就医。饮食宜清淡,控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心脏健康。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