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6次阅读
夏天中暑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治疗、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中暑通常由高温高湿环境、剧烈运动、水分摄入不足、散热障碍、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
1、脱离高温环境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帮助散热。避免继续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加重症状。若在户外可寻找树荫或空调房,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避免人群聚集区域,减少环境热辐射影响。
2、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液体,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小时补充500-1000毫升液体,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忌饮含酒精或咖啡因饮品。神志不清者不可强行喂水,防止误吸。
3、物理降温
用凉水擦拭颈侧、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或用冰袋冷敷。可配合扇风促进蒸发散热。体温降至38℃以下时停止降温,避免过度降温导致寒战。禁止使用酒精擦浴,防止皮肤吸收中毒。
4、药物治疗
轻度中暑可遵医嘱使用藿香正气口服液缓解头晕恶心,重度需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高热者可短期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退热,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加重脱水。出现抽搐时可考虑地西泮注射液控制症状。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模糊、抽搐、血压下降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送医。热射病患者需重症监护治疗,包括血液净化、气管插管等生命支持。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预后较差,早期干预是关键。
预防中暑需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外出时佩戴遮阳帽并使用防晒霜。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适量补充含钾钠的饮品。穿着宽松透气衣物,室内保持通风。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出现头晕乏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休息。高温作业者需定时到阴凉处休息,工作场所应配备防暑降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