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8次阅读
胰腺癌可能由遗传因素、吸烟酗酒、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对症支持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约10%胰腺癌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相关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影像学筛查,治疗需结合基因检测制定个体化方案。
2、吸烟酗酒:烟草中亚硝胺与酒精代谢产物乙醛可直接损伤胰腺细胞。戒烟限酒是首要干预措施,出现腹痛、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3、慢性胰腺炎:长期炎症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可能诱发癌变。控制病因如胆结石治疗是关键,急性发作时可使用胰酶制剂、奥曲肽等药物缓解症状。
4、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高血糖环境可能促进癌细胞增殖。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糖,突发血糖波动伴上腹隐痛需警惕胰腺病变。
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避免肥胖,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体检监测肿瘤标志物CA19-9,出现持续背痛、黄疸等症状应立即就诊。
早期胰腺癌可通过腹部超声、增强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内镜超声等检查发现。胰腺癌早期症状隐匿,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1、腹部超声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可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但对小于2厘米的肿瘤敏感度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认。
2、增强CT胰腺癌诊断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肿瘤位置、大小及周围血管侵犯情况,对早期病变检出率可达80%以上。
3、磁共振胰胆管成像适用于碘造影剂过敏患者,通过多序列成像能鉴别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对胰管扩张的显示优于CT。
4、内镜超声将超声探头经胃壁贴近胰腺扫描,可发现小至5毫米的病灶,并能同时进行细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
40岁以上有胰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慢性胰腺炎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联合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