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2次阅读
新生儿黄疸未退可能由母乳性黄疸、感染因素、胆道梗阻、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光疗、药物治疗、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
1、母乳性黄疸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可能导致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建议家长暂停母乳3天后复测胆红素,必要时配合间歇光疗,无需特殊药物。
2、感染因素败血症或尿路感染等可抑制肝酶活性。家长需观察孩子有无发热、奶量下降,医生可能使用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并辅以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
3、胆道梗阻胆管闭锁或胆汁淤积症会导致直接胆红素升高。患儿大便呈陶土色,需超声检查确诊,可能用熊去氧胆酸胶囊促进胆汁排泄,严重者需葛西手术。
4、遗传代谢病G6PD缺乏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影响胆红素代谢。家长需配合新生儿筛查结果,使用苯巴比妥片诱导肝酶,甲状腺功能低下者需左甲状腺素钠替代治疗。
持续黄疸超过两周需复查肝功能,哺乳期母亲避免进食蚕豆类食物,保证婴儿每日8-12次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胎盘功能不全可能由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发育异常、母体慢性疾病、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定期产检、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等方式干预。
1、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表现为胎儿生长受限或胎动减少。控制血压是关键,可遵医嘱使用拉贝洛尔、硝苯地平缓释片等降压药物,同时需低盐饮食并监测尿蛋白。
2、胎盘发育异常胎盘形态异常或血管形成缺陷会影响物质交换功能,常伴随脐血流异常。超声监测胎盘成熟度及脐动脉血流指数,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改善微循环,配合卧床休息。
3、母体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等基础疾病会导致胎盘血管病变,可能出现羊水过少或胎心异常。需积极控制原发病,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补充铁剂纠正贫血,并增加产检频率至每周一次。
4、宫内感染B族链球菌、TORCH病毒感染可引发胎盘炎性损伤,多伴有发热或C反应蛋白升高。根据病原体选择阿奇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严重感染需评估是否提前分娩。
建议孕妇每日左侧卧位休息,补充优质蛋白和铁剂,自数胎动,出现胎动异常或腹痛需立即就医。胎盘功能不全需在产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监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