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病理诊断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或细胞样本,判断疾病性质、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医学检查手段,主要用于明确肿瘤良恶性、炎症类型、感染病原体等疾病诊断。
1、肿瘤性质判定
病理诊断可鉴别肿瘤的良恶性,通过观察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特征,明确是否为癌变组织。例如鳞状细胞癌可见角化珠形成,腺癌则呈现腺管样结构。诊断结果直接影响后续手术范围或放化疗方案制定,需结合免疫组化进一步分型。
2、炎症类型分析
能区分感染性炎症与非感染性炎症,如结核性肉芽肿可见干酪样坏死,类风湿结节则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针对慢性胃炎可判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溃疡性结肠炎可评估活动期黏膜糜烂程度。
3、病原体检测
特殊染色或分子检测可识别病原体,如抗酸染色检出结核分枝杆菌,PAS染色发现真菌菌丝。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能明确宫颈病变的HPV感染亚型,为疫苗选择提供依据。
4、疾病分期分级
对恶性肿瘤进行TNM分期,评估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乳腺癌病理报告包含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状态,胶质瘤需标注IDH基因突变状态,这些指标决定预后判断。
5、治疗效果评估
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提示疗效良好,活检可验证靶向药物作用。移植器官穿刺能早期发现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改变可指导生物制剂使用。
病理诊断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患者可能需多次活检动态监测。建议保留病理切片便于会诊复查,术后患者应定期随访观察病理变化,治疗期间避免擅自停用影响诊断结果的药物。日常注意营养支持促进组织修复,出现新症状时及时告知医生调整检查方案。
甘草可以辅助治疗口腔溃疡,但需遵医嘱使用。口腔溃疡可能与免疫异常、维生素缺乏、局部创伤、感染等因素有关,甘草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
1、抗炎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减轻口腔溃疡的红肿疼痛症状。临床常用复方甘草酸苷片辅助治疗口腔溃疡,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水钠潴留等不良反应。对伴有明显炎症反应的口腔溃疡患者,医生可能建议联合使用西地碘含片等局部抗炎药物。
2、促进愈合
甘草提取物能促进口腔黏膜细胞增殖和溃疡面修复。含甘草成分的康复新液可用于口腔溃疡局部冲洗,帮助创面愈合。对于反复发作的顽固性口腔溃疡,医生可能推荐联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加速愈合过程。
3、调节免疫
甘草多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对因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口腔溃疡有一定改善作用。临床常用甘草锌颗粒调节免疫功能,但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使用前需评估风险。对于免疫因素引起的复发性口腔溃疡,医生可能建议配合使用转移因子胶囊等免疫调节剂。
4、抑菌效果
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口腔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含甘草成分的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可用于预防溃疡继发感染。当溃疡合并明显细菌感染时,医生可能开具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等局部抗菌药物。
5、注意事项
甘草制剂不宜长期连续使用,高血压患者慎用。治疗口腔溃疡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卫生。对伴有全身症状或溃疡长期不愈者,应及时排查白塞病等系统性疾病可能。
口腔溃疡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补充B族维生素和锌元素。避免过硬、过烫食物刺激溃疡面,餐后可用淡盐水漱口。反复发作超过2周不愈或伴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日常可适当食用猕猴桃、西红柿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促进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