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7次阅读
急性肠胃炎通常分为早期、进展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症状表现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急性肠胃炎主要由病毒、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引起,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1、早期:
早期症状以恶心、呕吐和上腹部不适为主,可能伴随轻微腹泻。此时胃肠黏膜受到刺激,消化功能暂时性紊乱。患者应暂停进食2-4小时,少量多次饮用温盐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避免食用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可尝试米汤、稀粥等流质饮食。若呕吐持续超过12小时或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口干等,需及时就医。
2、进展期:
进展期典型表现为频繁水样腹泻,每日可达10次以上,可能伴有腹部绞痛、低热和全身乏力。此阶段肠道黏膜炎症反应加剧,需密切监测脱水体征。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吸附毒素,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菌群,必要时口服补液盐Ⅲ预防电解质紊乱。禁止自行服用止泻药,以免抑制病原体排出。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或意识模糊,应立即急诊处理。
3、恢复期:
恢复期腹泻呕吐逐渐缓解,但胃肠功能仍较脆弱,可能持续1-3天食欲不振。建议从低渣半流质饮食开始,如面条、蒸蛋等,逐步过渡至正常饮食。可继续补充益生菌帮助修复肠道微生态,避免过早摄入乳制品、高纤维食物。若症状反复或体重持续下降,需排除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等并发症。
急性肠胃炎恢复期间需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分5-6次少量进食。注意餐具消毒与手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儿童、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出现持续呕吐、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等脱水表现时,家长或照护者应即刻陪同就医,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小儿痉挛症睡觉时可能会发作,但并非所有患儿都会出现睡眠期发作。小儿痉挛症是一种婴幼儿期特有的癫痫综合征,典型表现为点头样痉挛、肢体抽搐或意识障碍,发作可能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
部分患儿在入睡或浅睡眠阶段更容易出现痉挛发作,这与睡眠周期中脑电活动变化相关。睡眠期发作常表现为突然惊醒、肢体僵硬或节律性抽动,可能伴随哭闹或呼吸暂停。这类发作多集中在凌晨或午睡时段,发作后患儿可能继续入睡或出现短暂烦躁。
也有部分患儿主要在清醒状态发作,尤其在疲劳、兴奋或进食后易诱发。这类发作表现为突发性点头拥抱样动作,上肢外展或内收,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常成串出现。部分患儿可能同时存在清醒期和睡眠期发作,但发作频率和强度存在个体差异。
建议家长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长和具体表现,避免过度包裹或睡眠环境温度过高。确诊需结合视频脑电图检查,治疗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注射或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口服溶液、托吡酯片、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等。定期随访评估发育里程碑和脑电图变化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