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1次阅读
血小板低于10×10⁹/L属于危急值,可能引发自发性出血、颅内出血等致命风险。主要危险包括黏膜出血、内脏出血、颅内出血、失血性休克。
1、黏膜出血血小板极低时常见鼻出血、牙龈渗血,需立即输注血小板悬液,可使用氨甲环酸、酚磺乙胺等止血药物。
2、内脏出血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时需输注配型血小板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3、颅内出血突发剧烈头痛伴意识改变需紧急CT检查,采用血小板输注联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必要时行外科血肿清除术。
4、失血性休克大量出血导致血压骤降时,需快速补液扩容,输注浓缩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同时查找原发病因。
患者需绝对卧床避免碰撞,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建议住院监测并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病因。
儿童正常血压范围因年龄、性别和身高而异,通常收缩压为9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毫米汞柱。测量时需使用儿童专用袖带,数值受生长发育阶段、测量方法和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
1、年龄差异:新生儿收缩压约70-90毫米汞柱,学龄期儿童逐渐接近成人标准,青春期后趋于稳定。
2、性别影响:同龄女孩血压普遍比男孩低5-10毫米汞柱,青春期差异更为明显。
3、身高因素:身高百分位影响血压标准,高个子儿童允许比同龄人高5-15毫米汞柱。
4、测量规范:安静状态下测量3次取平均值,袖带需覆盖上臂三分之二,首次测量应检查双上肢血压。
家长需定期监测血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注意控制钠盐摄入并保证充足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