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6次阅读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途径、致病病毒、病程特点及预后。主要有病毒类型不同、传播方式不同、病程进展不同、慢性化概率不同、预防措施不同等。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属于小RNA病毒科。乙型肝炎病毒(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具有包膜结构。丙型肝炎病毒(HCV)为黄病毒科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依赖HBV才能复制。戊型肝炎病毒(HEV)属于肝炎病毒科,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食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其中丁型肝炎仅在与HBV共感染或重叠感染时发生,不会单独传播。
甲型和戊型肝炎多为急性感染,潜伏期15-50天,表现为发热、乏力、黄疸等症状,通常2-6周自愈。乙型、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HBV感染后约5-10%成人发展为慢性肝炎,HCV感染后约55-85%会慢性化。丁型肝炎会加重原有HBV感染,导致更严重的肝损伤。
甲型和戊型肝炎不会发展为慢性肝炎。成人感染HBV后慢性化概率约5-10%,新生儿感染可达90%。HCV感染慢性化率最高,达55-85%。丁型肝炎在合并HBV感染时,可使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的时间缩短。
甲型和乙型肝炎可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戊型肝炎疫苗已上市但未普及。丙型和丁型肝炎尚无疫苗,需通过避免高危行为预防。所有类型肝炎患者均应避免饮酒,慢性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各类肝炎患者在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给予高蛋白、低脂肪饮食,补充维生素。慢性肝炎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肝硬化患者需筛查肝癌。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物品,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出现乏力、腹胀、皮肤黄染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胆总管结石通常无法通过自然排石法完全排出,需根据结石大小和症状选择药物溶石或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自然排出概率较低,主要与结石直径、胆总管下端开口通畅度等因素相关。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且无胆管炎症状的结石,可能通过增加液体摄入、适度运动等方式促进排石,但需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
直径较小的胆总管结石在胆管蠕动作用下可能自然排出。此时建议保持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适量进食橄榄油等利胆食物,采用膝胸卧位促进结石移动。但需注意观察腹痛、发热等胆管梗阻症状,一旦出现皮肤黄染或陶土样便应立即就医。部分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辅助溶解胆固醇类结石。
直径超过8毫米的胆总管结石几乎无法自然排出。此类结石易嵌顿在胆总管下端引发梗阻性黄疸或急性胆管炎。典型表现为右上腹持续绞痛伴寒战高热,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需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取出结石,或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需长期服用胆宁片等利胆药物预防复发。
胆总管结石患者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诱发胆绞痛。定期复查腹部超声监测结石变化,若反复出现餐后腹胀、脂肪泻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胆总管下端狭窄,需考虑手术解除梗阻。所有排石方案均须在消化内科或肝胆外科医生指导下实施,不可自行尝试剧烈运动或民间偏方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