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8次阅读
小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小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肠肿瘤、肠系膜血管栓塞等原因引起。
胃肠减压是小肠梗阻的基础治疗手段,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引流胃肠内容物,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适用于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能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操作时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若出现血性引流液或引流量骤减,需警惕肠管坏死可能。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痉挛。对于麻痹性肠梗阻可使用新斯的明注射液促进肠蠕动。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及时纠正低钾、低钠等异常。
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或出现肠坏死征象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等。对于肠系膜血管栓塞需行取栓术或血管重建术。术后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预防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急性期需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可选用短肽型肠内营养粉剂、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等。恢复期饮食应遵循从流质、半流质到软食的渐进原则,避免高纤维、产气食物。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特异性干预,如克罗恩病需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炎症;肠肿瘤患者需根据病理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对于复发性肠梗阻可考虑腹腔镜探查或粘连预防材料应用。
小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餐后剧烈运动。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腹部CT或造影,监测肠管通畅情况。出现反复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注意腹部保暖,适当进行腹式呼吸锻炼有助于促进肠蠕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