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47次阅读
骨折端不稳定主要表现为异常活动、骨擦感或骨擦音、畸形愈合、持续性疼痛及功能障碍。骨折端不稳定可能与骨折类型复杂、固定不牢固、过早负重、感染、骨质疏松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就医处理。
1、异常活动
骨折端不稳定时,患肢在非关节部位可能出现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骨骼为刚性结构,骨折后若未形成稳定固定,骨折端会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移动。这种异常活动可通过临床检查发现,患者也可能自觉患处有异常错动感。异常活动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导致局部出血、肿胀加剧。
2、骨擦感或骨擦音
骨折端不稳定时,医生检查或患者活动患肢时可能触及骨擦感或闻及骨擦音。这是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特征性表现,提示骨折端未达到解剖复位或固定失效。骨擦音多为粗糙的"咯吱"声,骨擦感则是检查者手指感受到的骨折端摩擦震动。这种现象会延缓骨折愈合过程。
3、畸形愈合
骨折端不稳定可能导致畸形愈合,表现为患肢外观异常或功能受限。骨折端在愈合过程中若未能保持正确对位,可能形成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畸形愈合会影响肢体力学传导,导致关节负荷异常,远期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畸形可能需要进行截骨矫形手术。
4、持续性疼痛
骨折端不稳定常引起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与活动相关。不稳定骨折端在肢体活动时会产生异常应力,刺激周围神经末梢。疼痛可能表现为钝痛、刺痛或搏动性疼痛,夜间可能加重。持续性疼痛提示骨折愈合过程受阻,需重新评估固定效果。
5、功能障碍
骨折端不稳定可导致患肢功能障碍,表现为力量减弱、活动范围受限或负重困难。功能障碍程度与骨折部位、不稳定程度相关。上肢骨折可能影响抓握、持物功能,下肢骨折可能导致行走困难。长期功能障碍可能引起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骨折端不稳定患者应严格遵医嘱制动,避免过早负重活动。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有助于骨折愈合。定期复查X线片监测骨折愈合情况,如发现固定失效应及时处理。康复训练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进行,避免暴力活动导致二次损伤。出现发热、剧烈疼痛、肢体感觉异常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