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产后期 > 坐月子

顺产侧切伤口出血了怎么办?

| 1人回答 | 59次阅读

问题描述:
顺产侧切伤口出血了怎么办?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曲中玉
曲中玉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顺产侧切伤口出血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消毒处理、药物治疗、伤口缝合、预防感染等方式处理。顺产侧切伤口出血通常由伤口裂开、局部感染、凝血功能异常、活动过度、缝合线脱落等原因引起。

1、局部压迫止血

使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对出血部位持续按压5-10分钟,压力需均匀适度。此方法适用于轻微渗血,可帮助小血管收缩止血。压迫时注意观察出血量,若持续不止需及时就医。避免使用卫生巾直接接触伤口,防止纤维粘连。

2、消毒处理

用0.5%碘伏溶液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每日2-3次。消毒时从伤口中心向外周环形擦拭,避免污染伤口。消毒后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注意保持会阴部干燥,每次如厕后需清洁。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止血,或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预防感染。局部可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若疼痛明显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缓解。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师指导,避免影响婴儿。

4、伤口缝合

若出现较大范围伤口裂开或活动性出血,需由医师进行二次缝合。采用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术后需卧床休息24-48小时。缝合后避免久坐、下蹲等增加会阴压力的动作。

5、预防感染

每日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1-2次,浓度以1:5000为宜。穿宽松棉质内裤并勤换卫生垫,保持会阴通风干燥。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剧烈疼痛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就医进行伤口引流和抗生素治疗。

顺产侧切伤口护理期间应避免久坐或剧烈运动,采取健侧卧位休息。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摄入,补充维生素C促进胶原合成。每日饮水1500-2000ml预防便秘,排便时可用手轻压伤口减少张力。产后6周内禁止性生活及盆浴,定期返院复查伤口愈合情况。如出血伴随发热、异味分泌物或持续疼痛超过3天,需立即就医排除深部感染或血肿。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坐月子怎么会得血管瘤

坐月子期间得血管瘤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血管异常增生等因素有关。血管瘤通常表现为皮肤红色斑块或隆起,多数为良性病变。

1、激素水平变化

产后体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妊娠期激素波动可能刺激血管瘤形成,尤其是孕前已有血管畸形倾向者。这类血管瘤通常表现为樱桃状红色小丘疹,常见于胸背部。建议产妇避免抓挠,观察瘤体变化,若持续增大需就医评估。

2、血管异常增生

分娩过程中的生理性创伤可能激活血管生成因子,诱发毛细血管扩张或海绵状血管瘤。这类血管瘤多呈紫红色斑块,按压褪色,常见于会阴或剖宫产切口周围。产妇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摩擦刺激,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普萘洛尔片或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湿敷。

3、遗传易感性

有血管瘤家族史的产妇发病概率较高,尤其婴幼儿血管瘤可能在产后显现。这类血管瘤常在出生后1-4周出现,表现为快速增大的草莓色斑块。家长发现婴儿皮肤异常时应记录瘤体大小变化,避免自行处理,及时就诊皮肤科或血管外科。

4、局部机械刺激

产后长期卧床或束腹带压迫可能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诱发毛细血管瘤。表现为受压部位出现网状青斑或点状出血灶。建议产妇每2小时变换体位,选择透气性好的棉质衣物,局部可冷敷缓解。若出现进行性扩大的血管斑块,需排除凝血功能障碍。

5、免疫调节失衡

产后机体免疫重建过程中可能出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引发获得性血管瘤。这类病变多发生于四肢,呈蓝紫色结节状,可能伴轻微疼痛。产妇应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补充维生素C,必要时医生可能建议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或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坐月子期间应注意观察皮肤变化,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保持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每日检查全身皮肤特别是受压部位,发现异常血管增生时避免热敷或自行用药。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血管瘤持续增大、破溃或伴有出血倾向时,应及时至皮肤科或血管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超声检查评估瘤体性质。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