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90次阅读
艾滋病初期症状通常持续2-4周,实际时间受到病毒载量、免疫状态、是否接受治疗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
1、病毒载量病毒复制活跃时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急性期可能出现发热、咽痛等类流感表现,需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
2、免疫状态CD4细胞计数较低者症状更显著,可能伴随淋巴结肿大,需定期监测免疫指标并联合营养支持。
3、治疗介入早期启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缩短症状期,常用方案包含拉米夫定、替诺福韦等药物组合。
4、个体差异部分感染者症状轻微且短暂,少数可能出现持续数月的皮疹或黏膜溃疡,需通过核酸检测确诊。
出现高危暴露后疑似症状应及时进行HIV抗体检测,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并避免免疫抑制行为。
接触艾滋病患者血液可能引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传播概率与接触方式、病毒载量、皮肤黏膜完整性等因素相关。
1、皮肤接触:完整皮肤接触血液基本无风险,HIV病毒无法穿透完整皮肤屏障。建议立即用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
2、黏膜暴露:眼部、口腔等黏膜接触可能造成感染,风险约为0.09%。需用生理盐水持续冲洗15分钟,72小时内启动暴露后预防用药。
3、针刺损伤:被污染针头刺伤感染概率约0.3%。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碘伏消毒,并评估是否需要服用阻断药物。
4、伤口暴露:开放性伤口接触感染风险约0.1%。需彻底清创消毒,根据暴露源病毒载量决定是否进行28天抗病毒治疗。
发生高危暴露后应尽快到传染病专科医院就诊,2小时内开始阻断治疗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日常工作中需严格执行标准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