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2次阅读
脑炎是指脑实质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引起。脑炎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肠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脑炎、结核性脑炎、隐球菌性脑炎等类型。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1、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常见病原体,病毒通过三叉神经或嗅神经侵入脑组织,导致颞叶和额叶出血性坏死。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儿童夏季高发。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等症状。临床常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更昔洛韦胶囊、干扰素α1b注射液等抗病毒药物。
2、细菌感染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至脑膜和脑实质,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患者常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脑脊液检查可见薄膜形成。隐球菌经呼吸道感染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缺陷者易感。治疗需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抗结核,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抗真菌。
3、自身免疫反应
抗NMDAR脑炎多见于年轻女性,体内产生针对NMDA受体的抗体,导致记忆力下降、精神症状和运动障碍。部分患者合并卵巢畸胎瘤。临床采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冲击治疗,严重时需用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或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4、寄生虫感染
弓形虫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接触猫粪传播,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出现脑实质多发环状强化病灶。血吸虫卵经门静脉系统异位沉积于脑组织,形成肉芽肿性炎症。治疗选用磺胺嘧啶片联合乙胺嘧啶片,或吡喹酮片驱虫。
5、其他因素
疫苗接种后偶发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与分子模拟机制相关。肿瘤放疗后可能诱发放射性脑炎,表现为照射区域白质水肿。部分病例与遗传性免疫缺陷有关,如干扰素γ受体基因突变。需根据具体病因采用免疫调节或对症治疗。
脑炎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期需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肢体康复锻炼。日常注意避免受凉感冒,接种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部分感染性脑炎。出现持续头痛、发热或性格改变时应尽早就诊,脑电图和头颅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