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浆细胞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均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区别在于病因、病理特征及临床表现。浆细胞乳腺炎以导管扩张和浆细胞浸润为主,肉芽肿性乳腺炎则以局部肉芽肿形成为特征。
1. 病因差异浆细胞乳腺炎与乳腺导管阻塞、分泌物滞留有关,可能继发细菌感染;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相关,部分病例与感染、创伤或药物刺激有关。
2. 病理表现浆细胞乳腺炎病理可见导管周围大量浆细胞浸润;肉芽肿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小叶内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伴多核巨细胞反应。
3. 症状特点浆细胞乳腺炎常见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及反复脓肿;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表现为单侧乳腺疼痛性肿块,皮肤可呈红斑样改变。
4. 治疗方式浆细胞乳腺炎需抗感染治疗,严重者行病灶切除;肉芽肿性乳腺炎首选糖皮质激素,顽固病例需免疫抑制剂或手术干预。
两种疾病均需病理活检确诊,建议出现乳腺肿块、疼痛等症状时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避免自行挤压或热敷。
乳腺炎脓肿形成后通常建议穿刺引流优先,严重病例需手术切开引流。处理方式主要有穿刺抽脓、切开引流、抗生素治疗、局部护理。
1、穿刺抽脓超声引导下穿刺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脓腔直径小于5厘米的单发脓肿,需配合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控制感染。
2、切开引流适用于多房性脓肿或脓腔超过5厘米,需清除坏死组织并放置引流条,术后可能出现创面渗液,需每日消毒换药。
3、抗生素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致病菌,经验性使用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药敏结果后可调整为克林霉素或甲硝唑。
4、局部护理脓肿未破溃时可用硫酸镁湿敷缓解胀痛,哺乳期患者需保持乳汁排空,非哺乳期可服用溴隐亭减少泌乳。
治疗期间应避免挤压患处,哺乳期继续母乳喂养需医生评估,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出现高热或脓液异常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