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53次阅读
28周早产儿败血症通常能治好,但需根据感染严重程度、治疗及时性及并发症情况综合判断。早产儿败血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需通过抗生素治疗、生命支持等综合干预。
早产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易发生败血症。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早期症状可能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或皮肤苍白。确诊后需立即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氨苄西林钠联合注射用头孢噻肟钠,并根据血培养结果调整用药。同时需维持血糖、电解质平衡,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1-2周后感染可控制,但极低出生体重儿或合并脑膜炎者疗程可能延长至3周。
若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难度显著增加。此类患儿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可能需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等强效抗生素,并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支持。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听力损伤等后遗症,需长期随访。早产儿败血症治愈后仍应定期评估神经发育状况,及时进行康复训练。
家长需严格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擅自停药。出院后注意保持环境清洁,接触婴儿前规范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按纠正月龄评估生长发育指标。若出现反应迟钝、拒奶或呼吸异常等情况需立即复诊。母乳喂养有助于提升早产儿免疫力,母亲需保持营养均衡,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铁剂。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建议吃别人的母乳。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或婴儿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有关,更换他人母乳可能因成分差异加重黄疸或引发其他风险。
母乳性黄疸通常与母亲乳汁成分相关,尤其是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该酶会分解胆红素导致重吸收增加。他人母乳的酶活性、脂肪含量等可能存在差异,可能干扰婴儿对胆红素的代谢。部分婴儿对他人母乳中的异体蛋白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疹、腹泻等症状,可能掩盖黄疸的真实进展。
极少数情况下,若母亲因疾病无法哺乳且无法获得配方奶时,经医生评估后可能临时使用捐赠母乳。但需确保捐赠者经过严格健康筛查,母乳经过巴氏消毒处理,且需监测婴儿胆红素水平变化。这种情况下仍存在婴儿对捐赠母乳乳糖耐受不良的风险,可能加重腹胀或排便异常。
母乳性黄疸婴儿应继续按需哺乳,母亲可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若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黄疸持续3周未退,需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日常可让婴儿多接触自然光,但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确保营养摄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