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0次阅读
胎粪性腹膜炎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营养支持和感染预防。
术后初期需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或医生推荐的消毒液轻柔擦拭,避免沾水或摩擦。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若出现异常需立即就医。术后1-3天内可能需禁食,通过静脉营养维持需求,之后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稀释配方奶,再缓慢添加低渣半流食如稀粥、土豆泥。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原则,每2-3小时喂养一次,单次不超过30毫升。术后需持续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见选择包括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等,用药期间监测体温和排便情况。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术后需维持暖箱环境,保持体温36.5-37.2摄氏度,湿度55%-65%,每4小时更换体位防止压疮。家长应记录每日出入量、排便次数及性状,术后1周、2周、1个月需返院复查腹部超声和血常规。
出院后继续母乳喂养或深度水解配方奶喂养,避免高渗食物。保持腹部保暖,使用护脐带防止伤口摩擦,3个月内避免剧烈哭闹和俯卧。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若出现喂养困难、腹胀或发热需急诊处理。术后6个月内每月随访消化功能,必要时进行肠道菌群调节或消化酶补充。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建议吃别人的母乳。母乳性黄疸可能与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或婴儿肠道菌群未完全建立有关,更换他人母乳可能因成分差异加重黄疸或引发其他风险。
母乳性黄疸通常与母亲乳汁成分相关,尤其是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较高,该酶会分解胆红素导致重吸收增加。他人母乳的酶活性、脂肪含量等可能存在差异,可能干扰婴儿对胆红素的代谢。部分婴儿对他人母乳中的异体蛋白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红疹、腹泻等症状,可能掩盖黄疸的真实进展。
极少数情况下,若母亲因疾病无法哺乳且无法获得配方奶时,经医生评估后可能临时使用捐赠母乳。但需确保捐赠者经过严格健康筛查,母乳经过巴氏消毒处理,且需监测婴儿胆红素水平变化。这种情况下仍存在婴儿对捐赠母乳乳糖耐受不良的风险,可能加重腹胀或排便异常。
母乳性黄疸婴儿应继续按需哺乳,母亲可适当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若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黄疸持续3周未退,需就医排除病理性黄疸。日常可让婴儿多接触自然光,但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监测体重增长曲线,确保营养摄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