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乳牙影响恒牙生长时通常需要拔除。乳牙滞留可能阻碍恒牙正常萌出或导致牙齿排列不齐,主要有乳牙根吸收不全、恒牙胚位置异常、颌骨发育不足、口腔不良习惯、局部炎症等因素。
1、乳牙根吸收不全
正常情况下乳牙牙根会逐渐吸收为恒牙腾出空间。若吸收不完全,乳牙无法按时脱落,可能造成恒牙异位萌出。临床表现为乳牙松动度不足,X线片显示牙根残留。需通过专业拔牙解除阻碍,术后可配合咬合诱导训练帮助恒牙归位。
2、恒牙胚位置异常
恒牙胚偏离正常生长路径时,无法对乳牙牙根形成有效吸收刺激。常见于多生牙或牙瘤压迫导致,可能伴随牙龈肿胀。需拔除滞留乳牙后,通过正畸牵引纠正恒牙位置,必要时需手术暴露埋伏牙冠。
3、颌骨发育不足
颌骨空间不足会使恒牙萌出受阻,乳牙滞留的同时可能出现双排牙现象。与遗传或长期软食习惯有关,表现为牙弓狭窄。除拔除乳牙外,需进行扩弓治疗,儿童可佩戴活动矫治器刺激颌骨发育。
4、口腔不良习惯
长期吮指、吐舌等行为可能改变牙齿受力平衡,导致乳牙牙根异常粘连。这类情况需先纠正习惯行为,再拔除顽固乳牙。可配合肌功能训练器改善口腔肌肉力量平衡。
5、局部炎症
乳牙龋坏引发的根尖周炎可能破坏恒牙胚发育环境,或形成囊肿阻碍萌出。需立即拔除病灶牙并控制感染,必要时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药物,待炎症消退后评估恒牙自萌可能性。
建议每3-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通过曲面断层片监测恒牙发育情况。日常应加强咀嚼锻炼促进颌骨发育,使用含氟牙膏预防乳牙龋坏。若发现乳牙松动超过3个月未脱落或恒牙已萌出而乳牙未掉,需及时就诊评估拔牙指征。术后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舔舐创口,2周内避免过硬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