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周期性变化的一部分,通常由卵巢激素的周期性调节引起,其主要功能是为受孕做准备。月经周期包括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变化。在卵泡期,卵泡在卵巢中发育并分泌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排卵期,卵子从卵巢释放;黄体期,卵泡转化为黄体并分泌孕激素,进一步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性。如果未受孕,黄体退化,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形成月经。月经周期通常为21至35天,持续3至7天,出血量因人而异。
1、卵泡发育:在月经周期的初期,卵巢中的卵泡开始发育并分泌雌激素。雌激素促进子宫内膜增厚,为可能的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这一阶段的激素变化也会影响女性的情绪和能量水平。
2、排卵过程:在排卵期,成熟的卵子从卵巢释放,进入输卵管。这是女性受孕的最佳时期。排卵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中间阶段,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
3、黄体形成:排卵后,卵泡转化为黄体并分泌孕激素。孕激素进一步维持子宫内膜的稳定性,为受精卵着床提供适宜的环境。如果未受孕,黄体会逐渐退化。
4、激素下降:如果未受孕,黄体退化,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这种激素水平的骤降导致子宫内膜失去支持,开始脱落并形成月经。
5、月经排出:脱落的子宫内膜与血液混合,通过阴道排出体外,形成月经。月经的持续时间和出血量因人而异,通常持续3至7天,出血量在20至80毫升之间。
女性在月经期间应注意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如红肉、菠菜等,以补充因失血而流失的铁元素。适当运动如瑜伽或散步有助于缓解经期不适,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若月经异常或伴随严重疼痛,建议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