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73次阅读
碘131治疗后一般需隔离2-3周方可接触孩子,实际隔离时间受到治疗剂量、辐射监测结果、居住空间条件、儿童年龄等因素影响。
1. 治疗剂量使用高剂量碘131时,放射性排泄物浓度更高,隔离期需延长至3周以上,家长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辐射防护。
2. 辐射监测治疗后需定期检测体表辐射量,当辐射水平低于40μSv/h且医生评估安全后,方可逐步恢复与孩子接触。
3. 居住条件独立卫生间和通风良好的单间可缩短隔离期,家长需避免与孩子共用餐具、毛巾等物品,接触时保持1米以上距离。
4. 儿童年龄婴幼儿对辐射更敏感,建议隔离期满后仍避免长时间拥抱,哺乳期女性接受碘131治疗需暂停母乳喂养。
治疗期间家长需单独居住,衣物单独清洗消毒,恢复接触后建议短期内仍减少肢体接触频率,并通过辐射检测仪定期监测环境安全。
电解质紊乱可能由水分摄入异常、药物影响、内分泌疾病、肾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停用相关药物、治疗原发病等方式改善。
1、水分异常大量出汗或腹泻导致体液丢失,可能引发钠钾失衡。建议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避免一次性饮用过量白开水。
2、药物因素利尿剂呋塞米、激素类药物泼尼松等可能干扰电解质代谢。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配合氯化钾缓释片等补充剂。
3、内分泌疾病醛固酮增多症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伴随低钾血症。原发病治疗可选用螺内酯、胰岛素等药物,同时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4、肾脏病变慢性肾病可能导致高磷低钙,需限制高磷食物摄入并使用碳酸钙、骨化三醇等药物调节钙磷代谢。
日常注意均衡摄入含钾钠的蔬果,避免剧烈运动后大量饮水,长期服用利尿剂者应定期检测电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