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83次阅读
胰腺炎患者是否需要持续输液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轻症可能无须长期输液,重症通常需要持续静脉补液治疗。
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若胃肠功能恢复良好,呕吐停止且能耐受进食后,可逐步减少输液量并转为口服补液。这类患者输液目的主要是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通常需要3-5天静脉补液。恢复期可通过少量多餐的低脂流质饮食补充营养,如米汤、藕粉等,同时配合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淀粉酶、脂肪酶等指标,观察腹痛缓解情况。
重症坏死型胰腺炎患者因存在持续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往往需要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这类患者常需禁食4-6周,通过全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机体需求,输液内容包括晶体液、胶体液、氨基酸、脂肪乳等。同时需持续静脉泵入生长抑素类似物如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抑制胰酶分泌,使用注射用乌司他丁等药物控制全身炎症反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预防输液过量导致容量负荷过重。
胰腺炎患者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调整输液方案,恢复期可逐步过渡至经口营养。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酒精摄入,定期复查胰腺功能。若出现持续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输液计划。
胆管结石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胆管结石阻塞胆管时,胆汁淤积可引发肝细胞损伤,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肝功能指标异常。
胆管结石阻塞胆总管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管内压力增高可能导致胆汁反流入血,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上升。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黄疸表现。长期胆汁淤积还会诱发肝内小胆管扩张,肝细胞因受压和缺氧出现变性坏死,导致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肝酶指标异常升高。部分患者合并细菌感染时,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肝损伤。
少数情况下,胆管结石可能引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时除肝功能异常外,还会出现寒战高热、腹痛休克等严重症状。若结石位于肝内胆管分支且未完全阻塞,肝功能异常可能表现为轻度转氨酶波动,黄疸症状不明显。长期存在的肝内胆管结石可能逐步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建议胆管结石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出现右上腹疼痛、皮肤发黄等症状时及时就医。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加重胆道负担。确诊胆管结石后应根据结石位置、大小及并发症情况,选择药物溶石、内镜取石或手术治疗,以解除梗阻保护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