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24次阅读
消化道出血可能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药物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止血、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输血支持等方式治疗。
1、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呕血、黑便等症状。治疗时可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分泌,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胶体果胶铋胶囊促进溃疡愈合。内镜下止血是急性出血的首选方法。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导致,常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休克等症状。治疗需紧急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降低门静脉压力,同时配合内镜下套扎或组织胶注射止血。严重出血者可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3、急性胃黏膜病变
急性胃黏膜病变可能与应激、酒精刺激、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常见呕咖啡样物、黑便等表现。治疗需停用损伤因素,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酸,硫糖铝混悬凝胶保护黏膜。出血量大时需内镜下止血治疗。
4、消化道肿瘤
消化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多表现为慢性隐性失血或间歇性黑便,可能与肿瘤侵蚀血管有关。确诊需依靠胃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早期肿瘤,进展期肿瘤需手术切除配合放化疗,可使用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
5、药物性损伤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消化道黏膜导致出血。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使用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抑酸,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出血严重者需内镜下治疗。
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禁食至出血停止,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恢复期注意规律饮食,戒烟限酒,避免服用损伤胃肠黏膜的药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通常需要根据病情复查胃镜。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复查;若症状缓解且无其他异常,可能无须频繁复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的轻度炎症,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调整后症状可改善。胃镜复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黏膜修复情况、排除潜在恶变或并发症。对于初次诊断时存在糜烂、出血等表现的患者,或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未规范治疗者,建议3-6个月后复查胃镜。若活检提示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需缩短复查间隔至6-12个月。症状反复发作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也需通过胃镜明确是否存在胆汁反流、药物性胃炎等其他病因。
部分患者可能无须常规复查。例如年轻患者症状轻微且幽门螺杆菌根除成功,或胃镜仅显示轻度充血水肿而无活动性炎症,可遵医嘱延长复查周期。但需注意,年龄超过45岁、有胃癌家族史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高危人群,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定期复查。
日常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规律进食并限制浓茶咖啡摄入。戒烟酒,保持情绪稳定,慎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若出现呕血黑便、消瘦、持续上腹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复查胃镜。复查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高血压患者当日可少量饮水服药,糖尿病患者需调整降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