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7次阅读
先天性心脏病可通过日常监护、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和定期随访等方式护理。护理措施需根据患儿具体病情调整,多数需长期医疗干预。
1、日常监护家长需每日记录患儿呼吸频率、唇色及活动耐力,避免剧烈运动。出现气促或紫绀时立即就医,家中备好急救药物如地高辛。
2、预防感染家长需按时接种疫苗,流感季节避免人群聚集。呼吸道感染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等免疫调节剂。
3、营养支持采用少量多餐方式,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泥。心功能不全患儿需限制钠盐,可补充赖氨酸维生素B12颗粒等营养制剂。
4、定期随访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监测肺动脉压力。复杂先心病术后需定期评估抗凝效果,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钠片。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手烟暴露。喂养时采用45度半卧位,奶嘴孔大小需适宜防止呛咳。
新生儿不大便可能由喂养不足、胃肠功能未成熟、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药物干预或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 喂养不足母乳或配方奶摄入不足导致粪便形成量少,表现为排便间隔延长但无腹胀。建议家长增加单次喂养量,按需哺乳并记录每日摄入量。
2. 胃肠未成熟新生儿肠道蠕动功能较弱,可能出现暂时性排便困难。家长需每日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通常满月后逐渐改善。
3. 先天性巨结肠与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有关,表现为出生后24-48小时无胎便排出伴腹胀。需通过灌肠缓解症状,确诊后行巨结肠根治术治疗。
4.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缺乏导致肠蠕动减弱,可能伴随黄疸消退延迟、喂养困难。需检测甲状腺功能,遵医嘱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
家长应记录排便频率与性状,发现超过3天未排便或伴呕吐、腹胀时需立即就医,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